轰炸日本的“麦特洪”计划(2/2)
《驼峰航线》作者:赵丽娟 2017-04-10 12:50
情加快了作战准备。
1944年6月15日,92架B—29再次从加尔各答基地腾空而起,地勤人员挥舞着手中的帽子向飞行员致意,目送这些飞行勇士渐渐消失在高空。大家都知道,这次轰炸的目标将是遥远的日本本土,路途遥远,任务艰巨,也许有些熟悉的面孔从此就再也看不见了。
这次轰炸的目标是很日本的九州岛。为了执行这次轰炸任务,必须先飞越“驼峰”天险,在中国成都的前进机场加油挂弹,然后再飞向这次轰炸的目标——日本九州岛。机群在万米高空编好队形,向北方隆隆飞去。机翼下是高耸入云的雪山,山顶长年的积雪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那巨大的山系就是“驼峰”——喜马拉雅山脉。
施奈德上尉率领机组飞在机群的最外侧。天气晴朗,从飞机的挡风玻璃望出去,整个机群就像是一片白云漂浮在雪山之巅。在机舱里,他可以看见陡峭的山谷中有一些东西闪闪发光,像是金属碎片,散布在航线两侧的山谷中。一处,又一处,其反射的光点简直可以当导航的地标。这就是中美空运期间历尽艰辛飞越“驼峰”时不幸遇难的盟军飞机残骸,破碎的铝片在阳光下反射着光芒。也许是它们的油料耗尽了,也许是出了机械故障,也许是喜马拉雅山恶劣的天气使它们撞上了山岩……如今这些飞机连同它们的飞行员长眠在这荒无人烟的山谷。
为了执行对日本的轰炸任务,盟军飞行员付出了巨大代价。运输机的飞行员们必须事先把B—29轰炸机所用的油料、弹药、飞机零配件等跨越“驼峰”运到成都,那些活塞引擎的C—47、C—46运输机在6000—7000米的极限飞行高度同恶劣的气候搏斗,飞行人员只能靠氧气面罩艰难地操纵飞机,后勤保障困难重重。
轰炸日本本土的任务是艰难的,但飞行员们义无反顾。当天上午,92架B—29中有79架降落在成都,早已等候在此的地勤人员迅速迎上去,为飞机加油、挂弹、检修;飞行员们在简陋的休息室内匆匆用过午餐,顾不上休息就又踏上了远征日本的漫漫航程。但起飞时1架B—29坠毁,4架因机械故障返航,最后只有68架飞机继续前进。
1938年5月19日,也是沿着相同的航线,中国空军的2架“马丁”式轰炸机远征日本九州上空向日本国民撒下漫天飞舞的传单,同样的路线,不过这次飞临九州上空的将是撒下血与火的B—29轰炸机。夕阳西下的时候,机群已经可以看见辽阔的东海,海面上波光粼粼。
午夜时分,B—29轰炸机群透过淡淡的云层辨认出了日本海岸的轮廓,地面上的点点灯火为机群指示了方向。领队指挥官抑制住激动的心情大声发出命令:“目标:八幡钢铁厂,准备投弹!”正在这时,地面上的高射炮响了,一串串曳光弹飞向空中,似流火一般在天空四迸开来,日本的夜航战斗机也升空拦截。但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依靠自身强有力的炮火击退了它们,至于高射炮火则只能作为夜空中的礼花供人观赏,它们对在高空飞行的B—29根本无可奈何。机群投弹了!成吨的炸弹呼啸着落向九州,1枚炸弹直接命中了钢铁厂,厂区内顿时燃起熊熊大火。首次轰炸成功了。
从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期,日本轰炸机就在太平洋地区耀武扬威,把罪恶的炸弹投向南京、武汉、重庆,投向珍珠港、马尼拉、新加坡,有多少无辜平民在日机的轰炸中丧生。现在,日本人也终于尝到了炸弹的滋味。
在此后10个月的作战期间里,美军轰炸机摧毁了位于日本本土的1个重型工业工厂、2个飞机制造厂、大量的海运设施、陆地交通运输枢纽和油库等重要目标。
1944年10月中旬,美军还轰炸了冲绳岛和中国台湾日军机场,取得了一系列战果。但是,第20轰炸机指挥部的轰炸行动太艰难了。每次轰炸,巨大的B—29轰炸机都要往返飞越“驼峰”,从成都起飞的B—29只能轰炸到日本南部地区,难以进一步扩大战果。因此在1945年3月,美军停止了从印度方面起飞的攻击,将第20轰炸机指挥部与第21轰炸机指挥部合并,成立了美国第20航空队。
1944年6月15日,92架B—29再次从加尔各答基地腾空而起,地勤人员挥舞着手中的帽子向飞行员致意,目送这些飞行勇士渐渐消失在高空。大家都知道,这次轰炸的目标将是遥远的日本本土,路途遥远,任务艰巨,也许有些熟悉的面孔从此就再也看不见了。
这次轰炸的目标是很日本的九州岛。为了执行这次轰炸任务,必须先飞越“驼峰”天险,在中国成都的前进机场加油挂弹,然后再飞向这次轰炸的目标——日本九州岛。机群在万米高空编好队形,向北方隆隆飞去。机翼下是高耸入云的雪山,山顶长年的积雪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那巨大的山系就是“驼峰”——喜马拉雅山脉。
施奈德上尉率领机组飞在机群的最外侧。天气晴朗,从飞机的挡风玻璃望出去,整个机群就像是一片白云漂浮在雪山之巅。在机舱里,他可以看见陡峭的山谷中有一些东西闪闪发光,像是金属碎片,散布在航线两侧的山谷中。一处,又一处,其反射的光点简直可以当导航的地标。这就是中美空运期间历尽艰辛飞越“驼峰”时不幸遇难的盟军飞机残骸,破碎的铝片在阳光下反射着光芒。也许是它们的油料耗尽了,也许是出了机械故障,也许是喜马拉雅山恶劣的天气使它们撞上了山岩……如今这些飞机连同它们的飞行员长眠在这荒无人烟的山谷。
为了执行对日本的轰炸任务,盟军飞行员付出了巨大代价。运输机的飞行员们必须事先把B—29轰炸机所用的油料、弹药、飞机零配件等跨越“驼峰”运到成都,那些活塞引擎的C—47、C—46运输机在6000—7000米的极限飞行高度同恶劣的气候搏斗,飞行人员只能靠氧气面罩艰难地操纵飞机,后勤保障困难重重。
轰炸日本本土的任务是艰难的,但飞行员们义无反顾。当天上午,92架B—29中有79架降落在成都,早已等候在此的地勤人员迅速迎上去,为飞机加油、挂弹、检修;飞行员们在简陋的休息室内匆匆用过午餐,顾不上休息就又踏上了远征日本的漫漫航程。但起飞时1架B—29坠毁,4架因机械故障返航,最后只有68架飞机继续前进。
1938年5月19日,也是沿着相同的航线,中国空军的2架“马丁”式轰炸机远征日本九州上空向日本国民撒下漫天飞舞的传单,同样的路线,不过这次飞临九州上空的将是撒下血与火的B—29轰炸机。夕阳西下的时候,机群已经可以看见辽阔的东海,海面上波光粼粼。
午夜时分,B—29轰炸机群透过淡淡的云层辨认出了日本海岸的轮廓,地面上的点点灯火为机群指示了方向。领队指挥官抑制住激动的心情大声发出命令:“目标:八幡钢铁厂,准备投弹!”正在这时,地面上的高射炮响了,一串串曳光弹飞向空中,似流火一般在天空四迸开来,日本的夜航战斗机也升空拦截。但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依靠自身强有力的炮火击退了它们,至于高射炮火则只能作为夜空中的礼花供人观赏,它们对在高空飞行的B—29根本无可奈何。机群投弹了!成吨的炸弹呼啸着落向九州,1枚炸弹直接命中了钢铁厂,厂区内顿时燃起熊熊大火。首次轰炸成功了。
从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期,日本轰炸机就在太平洋地区耀武扬威,把罪恶的炸弹投向南京、武汉、重庆,投向珍珠港、马尼拉、新加坡,有多少无辜平民在日机的轰炸中丧生。现在,日本人也终于尝到了炸弹的滋味。
在此后10个月的作战期间里,美军轰炸机摧毁了位于日本本土的1个重型工业工厂、2个飞机制造厂、大量的海运设施、陆地交通运输枢纽和油库等重要目标。
1944年10月中旬,美军还轰炸了冲绳岛和中国台湾日军机场,取得了一系列战果。但是,第20轰炸机指挥部的轰炸行动太艰难了。每次轰炸,巨大的B—29轰炸机都要往返飞越“驼峰”,从成都起飞的B—29只能轰炸到日本南部地区,难以进一步扩大战果。因此在1945年3月,美军停止了从印度方面起飞的攻击,将第20轰炸机指挥部与第21轰炸机指挥部合并,成立了美国第20航空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