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危机如何化解(1)(2/2)
《驼峰航线》作者:赵丽娟 2017-04-10 12:50
蒋介石和史迪威发生了争执。他桀骜不驯的个性使蒋介石大为窝火,最后恼羞成怒给罗斯福拍电报说:援华物资的支配问题矛盾很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他婉转地暗示罗斯福,应该将史迪威召回美国。罗斯福在回电中明确答复:“要史迪威将军全部按照你的命令来行使职权是不实际的。”蒋介石从此再也不肯放弃调换史迪威的要求,罗斯福腻烦透了,他写信给马歇尔说:“史迪威在中国的情形到底怎样?很显然,他与委员长的关系非常紧张,因此我认为,他在其他地方会比在中国更加有用。”马歇尔来到白宫,当面向罗斯福说:“担负重新打通缅甸重任的人,必须是一个能率领部队作战的统帅,而不是一个只会与重庆发展关系的协调者和物资供应者。”他认为,在美国再也找不到比史迪威更合适的人选了
但蒋介石一心要赶走史迪威,他派宋子文在华盛顿四处游说,说史迪威在中国已是多余的人物了。1943年9月15日,宋子文给罗斯福寄去一份中缅印战区的新计划,重点提出撤换史迪威的事情。可是美**方对于召回史迪威,一直有不同的意见。马歇尔甚至认为应该将史迪威晋升为四星上将,以和他所负有的指挥权相适应。1944年6月30日,美国陆军部在一份要求晋升史迪威的文件中,对史迪威大加褒奖。罗斯福终于拗不过军方的意见,签发了由陆军部起草的电报。这份电报于7月6日发给了蒋介石:“现在我要将史迪威晋升为四星上将,……你必须赋予他协调和指挥作战的全部责任和权力。”
1943年8月,史迪威从印度回到重庆,他向蒋介石建议,为牵制日军的军事力量,应该同**领导的第18集团军合作,采取联合军事行动。蒋介石没有理会史迪威的建议。大洋彼岸的罗斯福却对此饶有兴趣,他给蒋介石去了一封信说:“大敌当前,灾难随时可能降临。在这种情况下,拒绝愿意打日本的人的援助,显然是错误的。”
史迪威在任驻华武官参赞时,负责搜集和研究**的情报,就对**领导的红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一些美国人不同,他对中国**没有很深的政治成见。他在笔记中写道:“他们的情报工作、组织机构和战术都很出色。他们不要城市,而满足在农村过艰苦的生活。武器和装备都很简陋,但却使政府惶恐不安。”在日军大举入侵,国内一片战则必败的亡国舆论中,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力挫日军。这使史迪威也深受鼓舞,他找来史沫特莱,就平型关大捷的话题,围绕八路军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他常常反问自己:“难道八路军不是很了不起吗?”在武汉,他通过史沫特莱认识了周恩来和叶剑英,发现**高级领导人“襟怀坦白,彬彬有礼,态度和善,为人直率”。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国民党的很多高级军官们都是身着毛领大衣,脚穿皮靴,一副装腔作势的派头。
但蒋介石一心要赶走史迪威,他派宋子文在华盛顿四处游说,说史迪威在中国已是多余的人物了。1943年9月15日,宋子文给罗斯福寄去一份中缅印战区的新计划,重点提出撤换史迪威的事情。可是美**方对于召回史迪威,一直有不同的意见。马歇尔甚至认为应该将史迪威晋升为四星上将,以和他所负有的指挥权相适应。1944年6月30日,美国陆军部在一份要求晋升史迪威的文件中,对史迪威大加褒奖。罗斯福终于拗不过军方的意见,签发了由陆军部起草的电报。这份电报于7月6日发给了蒋介石:“现在我要将史迪威晋升为四星上将,……你必须赋予他协调和指挥作战的全部责任和权力。”
1943年8月,史迪威从印度回到重庆,他向蒋介石建议,为牵制日军的军事力量,应该同**领导的第18集团军合作,采取联合军事行动。蒋介石没有理会史迪威的建议。大洋彼岸的罗斯福却对此饶有兴趣,他给蒋介石去了一封信说:“大敌当前,灾难随时可能降临。在这种情况下,拒绝愿意打日本的人的援助,显然是错误的。”
史迪威在任驻华武官参赞时,负责搜集和研究**的情报,就对**领导的红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一些美国人不同,他对中国**没有很深的政治成见。他在笔记中写道:“他们的情报工作、组织机构和战术都很出色。他们不要城市,而满足在农村过艰苦的生活。武器和装备都很简陋,但却使政府惶恐不安。”在日军大举入侵,国内一片战则必败的亡国舆论中,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力挫日军。这使史迪威也深受鼓舞,他找来史沫特莱,就平型关大捷的话题,围绕八路军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他常常反问自己:“难道八路军不是很了不起吗?”在武汉,他通过史沫特莱认识了周恩来和叶剑英,发现**高级领导人“襟怀坦白,彬彬有礼,态度和善,为人直率”。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国民党的很多高级军官们都是身着毛领大衣,脚穿皮靴,一副装腔作势的派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