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驼峰航线章节目录 > 史迪威危机如何化解(3)

史迪威危机如何化解(3)(2/2)

驼峰航线作者:赵丽娟 2017-04-10 12:50
常高兴,为此他还在日记中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评论那个时刻。但史迪威和其他人都错误地估计了美国的力量,以为它能迫使无能的蒋介石政权俯首听命于华盛顿。假如蒋介石不愿意行动——事实上他也的确未采取行动,他必须做的一切就只是拖延和缓慢地前进。

    9月24日,蒋和宋交给赫尔利一封信,请他转交罗斯福。信中重申,史迪威缺乏政治头脑,连现有的工作都干不好,更不用说指挥全中国的军队了;任命史迪威指挥所有中**队,中**队可能会叛变。因此,国民政府正式要求美国将史迪威召回。尽管蒋介石接受美国司令负责他的军队的原则,但他不能由接受史迪威担任这个职位。迫使他这样做将“招致不可避免的灾难”,暗示如果罗斯福不同意他的要求,他有可能考虑单独与日本方面媾和。赫尔利附加了自己的意见:史迪威已经成为中国的中心问题。只有撤换史迪威才能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

    史迪威却完全没有料到即将到来的危机,他随即向华盛顿提出了一项新的建议,即由他本人亲自去一趟延安,与中国**领导人洽谈军事合作。消息通过美军观察组转递给**中央后,**、朱德立即对史迪威表示了真诚的欢迎与期待,因为他们都与这位同情中国人民的美国将军神交已久了。

    然而,史迪威去延安的诺言已经没有实现的机会了。10月18日,史迪威突然接到华盛顿的正式命令,要求他48小时内离开中国。史迪威无奈地叹道:“斧子终于砍下来了。”在重庆的最后两天里,他还抽出宝贵的时间,去向他尊敬的宋庆龄告别。

    临行前,史迪威给朱德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非常遗憾今后不能与您和您卓越的部队共同战斗了。第一次史迪威危机随着他被召回国的脚步渐行渐远。只留下一团团疑问和历史的难题留下给继续战斗在中国这片伟大土地的美国人。

    史迪威曾经积极倡导和推动向延安派驻美军观察组,他奉召回国,那么这个代表“史迪威精神”的美军观察组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观察组52岁的包瑞德组长和其他成员都忧心忡忡。事实也证明,史迪威走后,红色延安与美国之间的合作也出现了较大的波折。

    很久以后,戴维斯得出结论,他说:关于史迪威的指挥权之争其实是两种错觉的结果。一是美国对中国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体现了一种内疚的因素,因为美国没有在日本侵略时及时来拯救中国。另一种是这样一种信念——美国以为能在很大程度上按照它的愿望来确定中国事件的进程。不过当时罗斯福总统把对史迪威的召回所涉及指挥权的事情看作是“性格的问题”。并不涉及战略、物资分配或者与中国**的关系。很明显,个性是有冲突的,因为尽管史迪威了解中国,但他不是为战争中装病而高兴的人。因为他努力让蒋占领敌人的战场经历了种种挫折,这让他变得不耐烦。

    另一方面,蒋介石从未容忍任何人对其政治计划的反对,他更不可能容忍一个敌意的外国人,尤其此前一直是一个陆军上校的人。史迪威被召回后,委员长受到美国的强硬威胁就更少了。不过,他不得不时时想到美国人,因为这个变动使美国人有更大的自由决定将他的军队所需要的资源送到什么地方。而且,他的胜利也不像他以前所想象的那样,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用美国人的钱将国民党军队重新改造成一支有效率的现代军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