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美国的救赎章节目录 > 垮掉的一代(2)

垮掉的一代(2)(2/2)

美国的救赎作者:且东 2017-04-10 12:51
不但吸食而且公开种植毒品。1949年,他受到当地警方的警告,不得不移居墨西哥。1951年的一天,一向喜欢摆弄枪支的威廉·伯罗斯吸毒后沉湎于幻境,开枪误将沃尔莫打死。他因此受到指控和审讯,被宣布为“行为邪恶的外国人”。他后来在自传《文学歹徒》中回忆说,这一事件是“我人生的转折,它促使我塌下心来认真开始文学创作”。

    1953年,威廉·伯罗斯根据自己的吸毒经历写出“垮掉”风格的小说《瘾君子》,开始引起美国文学界的注意。此后,他先是到摩洛哥的丹吉尔一家男妓馆隐居,不久又跑到南美洲几个国家搜寻毒品。1955年,他重返丹吉尔,租住一间民房,一年不洗澡,不换衣服,潜下心来写小说。他边写边扔,边扔边写。4年之后,他将一箱子乱糟糟的手稿交给巴黎的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作品原题《**的**》(Naked Lust)。金斯堡阅读原稿时,因字迹太潦草,误读为《**午餐》(Naked Lunch)。他俩都认为这个题目“更惬意”,就定下来了。这本小说主要讲述的也是作者漫游、吸毒、**、同性恋等经历,内中充满**虐待的描写、猥亵不堪的细节、卑俗下流的语言。有的批评家将它斥为“一堆不知所云的垃圾”,“一片精神病态的呓语”。波士顿等城市一度以“淫猥”为名禁止这本书出版和发售。但是,另一些人认为,这本书“以幽默的形式抨击社会的伪善,探寻人们心灵荒唐的一面”,“富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是一部古怪的天才之作”。这样,争论了近两年时间,这本小说才于1962年在美国出版,随后被译成16种文字出版发行。

    威廉·伯罗斯从此名声大振。美国和西欧的一些通俗期刊和廉价小报纷纷向他约稿。他顺势推舟,“毫无计划、毫无准备地进行创作”,“优哉游哉,信笔所之,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他有时还采用所谓“剪接法”,即一边写,一边将手头的报纸、期刊、书籍上的大段文字剪下来,打乱顺序,重新拼接,胡乱塞到自己的作品中。他认为,只有这样“搅乱个人、社会、政治之间的界限,才能表现事物的真”。7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社会生活情况的变化,凯鲁亚克的逝世,伯罗斯移居伦敦,“垮掉的一代”渐趋衰微。1981年,伯罗斯返回美国,又写了小说《死路之地》(1984)、《西域》(1987)、《机会渺茫》(1991),但采用的是传统的写作手法,因为这时他已觉得“垮掉”手法不时兴了。巴罗斯对暴行、堕落、吸毒和犯罪等的描写在“垮掉”作家中首屈一指。他同时又在语言和小说的形式上进行大胆实验,用“剪裁法”拼凑和改变小说的结构。以后的作品如《诺瓦快车》(1964)、《柔软机器》(1966)和《爆炸的火车票》(1967),也采用了真实与梦魇相混合的手法,全面、冷酷地表现作者厌恶社会的冷酷的幽默感,后来有人因此把巴罗斯列入“黑色幽默”小说家行列。他同金斯堡在晚年把主要精力投到演艺界,同美国一些流行乐师和歌手合作,创作了一些歌曲。伯罗斯晚年还演过电影,作画出售。

    由上述三个“垮掉派”代表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出,“垮掉派”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问题。在政治上,他们标榜自己是“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在艺术上,据雷克思罗斯在《离异:垮掉的一代的艺术》(1957)中宣称,他们“以全盘否定高雅文化为特点”。凯鲁亚克发明的“自发式散文”写作法和查尔斯·奥尔逊的“放射诗”论,在“垮掉文人”中被广泛奉行。

    “垮掉文学”运动,虽然昙花一现,而且掺杂大量不健康的因素,仍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定影响。大量“垮掉诗”因具有大众化和反象征主义倾向,长期在青年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