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现代大学生的悲哀:高学历低规范(2/2)
《大困惑》作者:且东 2017-04-10 13:05
望,它和客观现实之间总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差距矛盾,而这种主观的愿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就正是“挫折心理”构成的原因。根据这个解释可以发现,大学生出现“挫折心理”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因素。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而市场经济的大潮正影响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各种类型的改革将长久以来的陈规陋习打破。社会的逐渐开放,使各种各样的西方思想趁机进入,中西文化的合璧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面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一些事务,他们的心里出现了涟漪,由于他们很年轻,所有很容易就失去了心理平衡。一些来自贫困家庭和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十分有限,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这让他们的心理长期处在压抑之中,绝大部分人都向往富裕的生活,他们也不例外,他们羡慕着同龄人的“高消费”,长时间的心理不平衡,很容易演变为“挫折心理”。
另一个方面就是压力。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的学习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现在实行拿分数说话,所以学习的负担更加繁重,压力也更大。这样,他们的精神在过度疲劳之后,就会出现功能失调,经常会失眠、健忘、食欲下降,最后出现“挫折心理”。
可以说每个人的心理,在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遭遇挫折。不过,由于人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自我调节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反映的强度也有大有小。大概归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行为,就是说在遇到挫折之后不会失常,能够自我控制,并及时摆脱挫折把消极的心理变成积极的心理。第二类就是消极的表现行为,在遇到挫折后会精神失控甚至行为失常,失去目标导向的情绪性行为。
大学生在遇到挫折之后,会出现不同的表现行为。大学生年轻气盛,在遭遇挫折后情绪比较激动,一旦情绪失去了控制,就很容易出现伤人事件。这些伤害还可以分为直接或是间接攻击,直接攻击就是指对使自己受挫的人采取嘲笑、谩骂、殴打和行凶杀人等行为。间接攻击就是指由于不能对使自己受挫的人进行直接的攻击而转变的一种变相攻击,一般是采取地下方式或寻找“替罪羊”,例如在他人背后抱怨、发牢骚、摔物、向别人发泄怨气、制造破坏事件等等。
大学生在受到挫折之后,常常会变得冷淡、麻木、意志消沉,他们对身边的人或事物毫不关心,甚至无动于衷。可以说已经丧失了正常的情感反应。例如某高校的一位学生干部,一直敢于和班上的不良现象作斗争,可是在他受到了一些同学的非议、讽刺和打击之后,他开始对这些不良现象采取漠视、冷淡的态度。
一些大学生在受到挫折后,会变的烦躁焦虑,情绪非常不稳定,在生理上则会出现头晕、出冷汗、心悸、气短和脸色苍白等一些症状。如某高校的一名学生,由于长期旷课,被学校给予严重的警告处分,之后这名学生每天都处于焦虑、迷茫和困惑之中,最后形成了严重的精神衰弱症。另外一些大学生在受到挫折后,会变的沉默自闭。一位高校女生由于期末的考试中,有一门功课没有及格,觉得没有面子,于是每天沉默寡言,不和同学说话。
当大学生觉得理想中的目标没有实现或无法实现,又没有精神上的寄托时,他们就会逃避现实,封闭自己,有些会变的酗酒、信教,希望在虚幻中得到满足。大学生在遭受挫折时,常会出现和年龄、身份不相符的行为。比如像婴儿一样哭闹、撒赖、话多,没有主见只知道盲目地跟随别人,缺少责任心,对谣言十分在意等等。大学生在受到挫折后,不能适应变化之后的情况,他们对同学、老师的忠告,毫不理会,只是一意孤行的做自己的事。
有些大学生还会否认自己正处在挫折的情绪中,他们会找一些十分牵强的理由以求得情绪上的安定。例如有些大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好,于是他们就把原因推到老师的身上,或说自己身体状态不佳等等。也就是犯了错却把责任推给别人,以求自己精神上能够平静。
上述的情况都是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的一些行为和心理表现,而在不同的人身上,这些行为会因为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在程度上也会出现差异。不过这些情绪说明,大学生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冲动性,这给他们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及时矫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只有及时发现问题,才能使用科学的方法及时解决。如果处理的方式不恰当,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出现严重的后果。
首先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因素。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而市场经济的大潮正影响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各种类型的改革将长久以来的陈规陋习打破。社会的逐渐开放,使各种各样的西方思想趁机进入,中西文化的合璧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面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一些事务,他们的心里出现了涟漪,由于他们很年轻,所有很容易就失去了心理平衡。一些来自贫困家庭和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十分有限,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这让他们的心理长期处在压抑之中,绝大部分人都向往富裕的生活,他们也不例外,他们羡慕着同龄人的“高消费”,长时间的心理不平衡,很容易演变为“挫折心理”。
另一个方面就是压力。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的学习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现在实行拿分数说话,所以学习的负担更加繁重,压力也更大。这样,他们的精神在过度疲劳之后,就会出现功能失调,经常会失眠、健忘、食欲下降,最后出现“挫折心理”。
可以说每个人的心理,在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遭遇挫折。不过,由于人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自我调节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反映的强度也有大有小。大概归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行为,就是说在遇到挫折之后不会失常,能够自我控制,并及时摆脱挫折把消极的心理变成积极的心理。第二类就是消极的表现行为,在遇到挫折后会精神失控甚至行为失常,失去目标导向的情绪性行为。
大学生在遇到挫折之后,会出现不同的表现行为。大学生年轻气盛,在遭遇挫折后情绪比较激动,一旦情绪失去了控制,就很容易出现伤人事件。这些伤害还可以分为直接或是间接攻击,直接攻击就是指对使自己受挫的人采取嘲笑、谩骂、殴打和行凶杀人等行为。间接攻击就是指由于不能对使自己受挫的人进行直接的攻击而转变的一种变相攻击,一般是采取地下方式或寻找“替罪羊”,例如在他人背后抱怨、发牢骚、摔物、向别人发泄怨气、制造破坏事件等等。
大学生在受到挫折之后,常常会变得冷淡、麻木、意志消沉,他们对身边的人或事物毫不关心,甚至无动于衷。可以说已经丧失了正常的情感反应。例如某高校的一位学生干部,一直敢于和班上的不良现象作斗争,可是在他受到了一些同学的非议、讽刺和打击之后,他开始对这些不良现象采取漠视、冷淡的态度。
一些大学生在受到挫折后,会变的烦躁焦虑,情绪非常不稳定,在生理上则会出现头晕、出冷汗、心悸、气短和脸色苍白等一些症状。如某高校的一名学生,由于长期旷课,被学校给予严重的警告处分,之后这名学生每天都处于焦虑、迷茫和困惑之中,最后形成了严重的精神衰弱症。另外一些大学生在受到挫折后,会变的沉默自闭。一位高校女生由于期末的考试中,有一门功课没有及格,觉得没有面子,于是每天沉默寡言,不和同学说话。
当大学生觉得理想中的目标没有实现或无法实现,又没有精神上的寄托时,他们就会逃避现实,封闭自己,有些会变的酗酒、信教,希望在虚幻中得到满足。大学生在遭受挫折时,常会出现和年龄、身份不相符的行为。比如像婴儿一样哭闹、撒赖、话多,没有主见只知道盲目地跟随别人,缺少责任心,对谣言十分在意等等。大学生在受到挫折后,不能适应变化之后的情况,他们对同学、老师的忠告,毫不理会,只是一意孤行的做自己的事。
有些大学生还会否认自己正处在挫折的情绪中,他们会找一些十分牵强的理由以求得情绪上的安定。例如有些大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好,于是他们就把原因推到老师的身上,或说自己身体状态不佳等等。也就是犯了错却把责任推给别人,以求自己精神上能够平静。
上述的情况都是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的一些行为和心理表现,而在不同的人身上,这些行为会因为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在程度上也会出现差异。不过这些情绪说明,大学生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冲动性,这给他们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及时矫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只有及时发现问题,才能使用科学的方法及时解决。如果处理的方式不恰当,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出现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