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现代大学:人文精神的丧失之地(2/2)
《大困惑》作者:且东 2017-04-10 13:05
含义,就是“行为介入”,这是一种“诺言”,是一种趋向外在的“责任”。
西方人对于现代大学的理解是,大学是培养现代公民的地方,也是公民社会构建的重镇。柏林大学的创始人洪堡觉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个性,使之成为和古希腊人、法国人那样,有尊严、有教养、独立自由的公民。这些虽然是西方的想法,可是却代表了所有人对于现代大学的认识和理解。
现代大学不能只是为社会提供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独立精神的公民。现代社会和以往社会的区别就在于,现代的社会不再是臣民社会,而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一个民主和法制的社会,臣民社会则只存在强制和**。公民社会遵循的不是强者逻辑、权力逻辑、金钱逻辑,而是正义逻辑、良心逻辑、知识逻辑。创办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全面的人才,只有真正做到这点,社会才能进步。
中国古代在“大学”含义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大学”一书开章明义之数语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大学的本义。而“明德”指的是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正心、诚义,“明德”是希望人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而“新民”的意思是,不但自己要有道德,还要使别人也有道德。所以“新民”就是一种教化人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无论是治家、治国。
综上所述,中国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这和西方现代大学的理念也是一样的。而不同的则是西方大学培养的人,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知识,要更加具有超功利性。而中国传授的则是四书五经,具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还有中国的教育传统是一对一式教学,有师徒之分,教学方式是单向的。而西方的大学教育注重的是启蒙教育,教学方式是平等式探讨和对话。所以,中国古代时期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存在的,真正出现的时间是在上个世纪初。
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大学中,能够称得上是大学的楷模的学校也就是北大、清华,还有后来的西南联大。在这些大学里,都有着十分明确的办学思想和真正一流的大师,正是这些才使他们当之无愧。
蔡元培在1917年当了北京大学的校长之后,他以“囊括大典,网罗百家,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改革,之后才吸引并容纳了像胡适、陈独秀、钱玄同、李大钊这样的新派学人,以及像刘师培、陈焕章、黄侃、辜鸿鸣这样的老派学人。正是北大存在着足够的自由,才使拥有不同学问的人,有了共同的生存空间,也给不同思想之间的争鸣提供了一个舞台。而学生在这样的交流和讨论中,也得到了启迪和共鸣,同时他们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关于办学理念的问题,蔡元培早在1917年北大就职演说上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之后,蔡元培在1922年“教育独立议”一文中,就教育目的提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殊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正是因为确立了明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的,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他极力主张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美育代宗教”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素质教育的先河。
北大就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才成为了具有现代气质的大学,蔡元培担任校长的那段时间,北大是有活力的北大、自由的北大、青春的北大,北大也因此才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而清华大学同样也是拥有别具一格的大学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的校训,这是来自“周易”“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长梅贻琦对创办大学的目的指出:“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该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清华的经济和环境,很可以实现这两种目的,所以要向这方面努力”。而对于大学的本质,梅贻琦校长说:“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由清华国学院开始,清华就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吴宓、李济、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金岳霖、潘光旦、叶企孙、钱钟书等,大批以“中西会通”为己志的优秀学者,创造了一大批的以“中西会通”为特色的著作,从而形成了实力派“清华学派”。清华教育是以人为本,注重的是“通才教育”,而“通才教育”正是梅贻琦校长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称“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近代西方大学都普遍推行这样的教育方针和思想体系。“通才教育”主张的是“一个大学生,不但要有专门的知识,还需要接受普通的教育,而这个普通的教育不是为专门知识做准备,而是应该渗透到整个大学的课程中”。
普通教育的目标是:“在共同的文化中培养具有共通理想的公民。”在四年的大学期间,最少要有三分之一的分量是属于普通教育的,学生应该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会贯通。当时,清华的所有人都觉得大学不能只培养专门的“高等匠人”,而应该培养“周见洽闻”的“完人”。
大学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读书识礼”做一个“士人”,不能把大学变成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地方。清华大学就是把教育的目标放在了人的上面,通过“通才教育”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清华和北大的口号在形式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他们一个重视的是外在的气氛,而另一个重视的则是内在的修养,不过本质上还是一致的,都是提倡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对古今中西文化的融合十分重视,另外,对于学术的标新立异、学生人格的培养也十分重视。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北大、清华、南开这三所知名的学校,之所以能够团结一致,是因为他们彼此都秉承了现代大学的精神理念。西南联大时期浓厚的人文气息,使这样一所在当时摇摇欲坠、生活条件艰苦的学校,之后居然也培养出杨振宁和李政道这样荣获诺贝尔奖的大师。
西南联大的辉煌之处就在于,它在当时聚集了中国学术界一流的大师和精英,例如冯友兰、金岳霖、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费孝通、吴有训、王竹溪、吴大猷、周培源等等。而在校的教授、副教授也大多都是上个世纪20、30年代留学归来的博士和硕士,这些人的知识结构新颖、知识面广,而且还学贯中西、文理融通,有些教授甚至还兼通两三门的学科,而所有的教授几乎都是科学、文化、学术素养很高的专家。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刻苦顽强的学习和工作。1938年到1945年,在这八年的时间里,西南联大培养了3000名优秀的毕业生。就像曾经在西南联大读过本科并拿到硕士学位的杨振宁所说:“这三千人为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我曾再三讲过,我一生非常幸运的,是在西南联大念过书,因为西南联大的教育传统是非常好的。这个传统在我身上发挥了最好的作用。”
看看清华、北大和西南联大的成功,就可以发现,要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为社会培养一流的人才,就必须建立现代大学的理念,在大学的内部制造自由的艺术氛围,培养学贯中西、文理融通的全方面人才,把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使学生在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有拥有专业技能,让他们成为讲道理、有梦想、有创新意识的人。
西方人对于现代大学的理解是,大学是培养现代公民的地方,也是公民社会构建的重镇。柏林大学的创始人洪堡觉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个性,使之成为和古希腊人、法国人那样,有尊严、有教养、独立自由的公民。这些虽然是西方的想法,可是却代表了所有人对于现代大学的认识和理解。
现代大学不能只是为社会提供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独立精神的公民。现代社会和以往社会的区别就在于,现代的社会不再是臣民社会,而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一个民主和法制的社会,臣民社会则只存在强制和**。公民社会遵循的不是强者逻辑、权力逻辑、金钱逻辑,而是正义逻辑、良心逻辑、知识逻辑。创办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全面的人才,只有真正做到这点,社会才能进步。
中国古代在“大学”含义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大学”一书开章明义之数语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大学的本义。而“明德”指的是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正心、诚义,“明德”是希望人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而“新民”的意思是,不但自己要有道德,还要使别人也有道德。所以“新民”就是一种教化人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无论是治家、治国。
综上所述,中国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这和西方现代大学的理念也是一样的。而不同的则是西方大学培养的人,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知识,要更加具有超功利性。而中国传授的则是四书五经,具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还有中国的教育传统是一对一式教学,有师徒之分,教学方式是单向的。而西方的大学教育注重的是启蒙教育,教学方式是平等式探讨和对话。所以,中国古代时期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存在的,真正出现的时间是在上个世纪初。
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大学中,能够称得上是大学的楷模的学校也就是北大、清华,还有后来的西南联大。在这些大学里,都有着十分明确的办学思想和真正一流的大师,正是这些才使他们当之无愧。
蔡元培在1917年当了北京大学的校长之后,他以“囊括大典,网罗百家,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改革,之后才吸引并容纳了像胡适、陈独秀、钱玄同、李大钊这样的新派学人,以及像刘师培、陈焕章、黄侃、辜鸿鸣这样的老派学人。正是北大存在着足够的自由,才使拥有不同学问的人,有了共同的生存空间,也给不同思想之间的争鸣提供了一个舞台。而学生在这样的交流和讨论中,也得到了启迪和共鸣,同时他们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关于办学理念的问题,蔡元培早在1917年北大就职演说上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之后,蔡元培在1922年“教育独立议”一文中,就教育目的提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殊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正是因为确立了明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的,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他极力主张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美育代宗教”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素质教育的先河。
北大就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才成为了具有现代气质的大学,蔡元培担任校长的那段时间,北大是有活力的北大、自由的北大、青春的北大,北大也因此才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而清华大学同样也是拥有别具一格的大学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的校训,这是来自“周易”“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长梅贻琦对创办大学的目的指出:“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该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清华的经济和环境,很可以实现这两种目的,所以要向这方面努力”。而对于大学的本质,梅贻琦校长说:“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由清华国学院开始,清华就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吴宓、李济、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金岳霖、潘光旦、叶企孙、钱钟书等,大批以“中西会通”为己志的优秀学者,创造了一大批的以“中西会通”为特色的著作,从而形成了实力派“清华学派”。清华教育是以人为本,注重的是“通才教育”,而“通才教育”正是梅贻琦校长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称“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近代西方大学都普遍推行这样的教育方针和思想体系。“通才教育”主张的是“一个大学生,不但要有专门的知识,还需要接受普通的教育,而这个普通的教育不是为专门知识做准备,而是应该渗透到整个大学的课程中”。
普通教育的目标是:“在共同的文化中培养具有共通理想的公民。”在四年的大学期间,最少要有三分之一的分量是属于普通教育的,学生应该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会贯通。当时,清华的所有人都觉得大学不能只培养专门的“高等匠人”,而应该培养“周见洽闻”的“完人”。
大学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读书识礼”做一个“士人”,不能把大学变成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地方。清华大学就是把教育的目标放在了人的上面,通过“通才教育”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清华和北大的口号在形式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他们一个重视的是外在的气氛,而另一个重视的则是内在的修养,不过本质上还是一致的,都是提倡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对古今中西文化的融合十分重视,另外,对于学术的标新立异、学生人格的培养也十分重视。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北大、清华、南开这三所知名的学校,之所以能够团结一致,是因为他们彼此都秉承了现代大学的精神理念。西南联大时期浓厚的人文气息,使这样一所在当时摇摇欲坠、生活条件艰苦的学校,之后居然也培养出杨振宁和李政道这样荣获诺贝尔奖的大师。
西南联大的辉煌之处就在于,它在当时聚集了中国学术界一流的大师和精英,例如冯友兰、金岳霖、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费孝通、吴有训、王竹溪、吴大猷、周培源等等。而在校的教授、副教授也大多都是上个世纪20、30年代留学归来的博士和硕士,这些人的知识结构新颖、知识面广,而且还学贯中西、文理融通,有些教授甚至还兼通两三门的学科,而所有的教授几乎都是科学、文化、学术素养很高的专家。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刻苦顽强的学习和工作。1938年到1945年,在这八年的时间里,西南联大培养了3000名优秀的毕业生。就像曾经在西南联大读过本科并拿到硕士学位的杨振宁所说:“这三千人为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我曾再三讲过,我一生非常幸运的,是在西南联大念过书,因为西南联大的教育传统是非常好的。这个传统在我身上发挥了最好的作用。”
看看清华、北大和西南联大的成功,就可以发现,要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为社会培养一流的人才,就必须建立现代大学的理念,在大学的内部制造自由的艺术氛围,培养学贯中西、文理融通的全方面人才,把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使学生在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有拥有专业技能,让他们成为讲道理、有梦想、有创新意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