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大困惑章节目录 > 三、农村教育,中国教育的“贫血症”

三、农村教育,中国教育的“贫血症”

大困惑作者:且东 2017-04-10 13:05
    三、农村教育,中国教育的“贫血症”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而其中有8亿之多的人口聚集在农村。换言之,中国是否能发展,主要看农村。总的来说,要想振兴农村经济,就必须依靠科教兴农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根据教育部门所提供的数字表明,近十多年来,中国政府在提高劳动人口素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推行普及义务教育来说,全国90%以上人口所在地目前基本上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国家还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种种举措之下,农村教育的结构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推行普及教育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

    当然,在成绩面前,更应该找到不足之处。当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的孩子面对高考志愿毫不犹豫地对专科院校说“不”的时候;当越来越多大城市里的孩子在高考分数下达,不得不接受媒体关于是否应该高分复读的拷问时;当有人“高唱”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普及的论调时,大家是否还会想起,中国农村依然还处于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格局,多少年来,十几甚至几十比一的录取比例依然存在。农村的生源,面对任何一所高等院校,包括那些不入城市学生眼的学校,他们也会像抓住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救命稻草”一样,紧紧不放。

    贫富不均导致了教育水平的不平衡,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又进一步加重了这种贫富的差距,这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性循环。

    众所周知,现行的农村教育运行机制和培养模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要全面发展其规模最为庞大的教育事业谈何容易。就目前最为突出的农村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资源供给明显不足,教育基础相当薄弱,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受教育机会很不平衡。

    本来,农村的学校作为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是最有条件也是最佳的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平台。然而,现实却绝非如此。目前,农村的学校承担培养学生这一角色已显得甚为吃力,更谈不上还要承担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窗口这些重要的任务。

    农村教育一直在低水平中艰难维持,在“险情”中苦苦挣扎,严重“贫血”的症状,使得农村教育还很难适应农民多样化教育的需求,这些都令城乡教育两者间存在全方位的差距。

    根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农村小学生的人均公用经费1年是28元。若按100人规模的小学计算,一个学期的公用经费才1400元,这连起码的维持都无从谈起,更何谈发展和完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全国仍有10%的县的农村教育公用经费为零。尽管在“理论”上讲,到2000年有85%的人口和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在农村却是以加重农民和企业负担为代价取得的。

    自从国家进行了税费改革以后,原本作为农村弥补教育经费不足的渠道被堵塞,威胁农村教育生存的“经济瓶颈”就越发显得突出了。

    依靠现有的财政管理体制给农村教育“输血”,这条路是否行得通呢?时下的财政管理,归根结底还停留在“分灶吃饭”的体制上。现在的普遍情况是,有支付能力的上级财政宁肯为富足的城市教育“锦上添花”,也不肯给失血的农村教育“雪中送炭”。更何况许多基层乡镇的财政状况本身就自顾不暇,又哪里有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闲钱”?

    硬件的不足已然是农村教育的硬伤,然而,一些优秀生源和高素质师资的纷纷流失,更使本就不景气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不能责怪那些“往高处走”的人,毕竟从事崇高的事业的人也要吃饭,也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