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大困惑章节目录 > 三、农村教育,中国教育的“贫血症”

三、农村教育,中国教育的“贫血症”(2/2)

大困惑作者:且东 2017-04-10 13:05
当然,剩下的人中也不乏优秀人才,但寥寥可数的资源却如何能支撑农村教育这台戏?

    奄奄一息的农村教育,再加上贫困恶魔的围而攻之,导致很多农村地区辍学率一直是有增无减。相关数据显示,部分省市辍学率达5%以上,有的地区甚至高达15%以上。触目惊心的数据,让人不得不担心原本已经失血而体弱不支的农村教育,今后的出路何在?它将如何找到其应有的精气神而奋起直追?

    潜伏在农村教育身上的诸多隐患,已直接或间接埋下并酝酿了多处“险情”。低质量的农村教育所引发的恶果不容忽视,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而且将直接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7.8%。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分布是,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程度占31.1%,初中程度占49.3%,高中程度占9.7%,中专程度占2%,大专及以上程度占0.5%。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

    农村劳动力的金字塔结构如此尴尬,其知识层次和文化结构如此参差不齐,这是典型失血的农村教育造成的恶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给农村教育“输血”,还要抓紧给其补铁、补钙,尽快带领农村教育走出低谷。如果农村教育一直在低谷中徘徊,这将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而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又势必制约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国情的要求,这将会直接导致劳动力“过剩”,其后果可能会动摇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使得乡村经济凋敝。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想全面振兴经济,农业发展是重中之重。今天,发展农业已经不能再沿用那落后的“小农经济”经了。高科技才是农业发展的最终方向。

    然而,事实总是令人无奈。现阶段,在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力比例为17.26%的同时,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例仅为0.71%,这是整整23倍的差距!现在我国每7000亩土地只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一名兽医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在其农业科技人员已经占到人口比例中的万分之三十到四十时,我国仅为万分之一。看到以上的数据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我国现有70%左右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却无法推广。人才瓶颈的制约,使得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对我国农业增产贡献极低,比例仅有30%,而发达国家则一般都在60%—80%。

    患了“贫血症”的农村教育,还直接制约并阻碍着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而能否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其根本出路就是农村向城镇的升级转化。这个升级转化过程,不仅是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要求,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其目的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则是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最重要的手段或动力之一。可时下“面黄肌瘦”的农村教育,又是这种转化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

    所谓“农不兴则国不稳”,故而农村教育潜伏在此环节的“险情”,由此可见一斑!农村教育急需“补血”的警报已经拉响,要远离时下的警戒线,就需要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额度,架设一条为农村教育“输血”的管道,采取切实可行的“输血”措施,切实缓解农村教育的贫血症状,以尽快恢复农村教育的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