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谁在为农村教育的实际需求着想(2/2)
《大困惑》作者:且东 2017-04-10 13:05
,实行以升学和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形式,为农村青年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教育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素质教育目标,在定位上也应该有所不同。农村推行的素质教育应当立足农村,面向农村,与农村的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与农村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
农村的中小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应该了解一些农村生产劳动技术,为将来服务农村、建设农村打下良好的基础。大部分高中生、初中生更应当具备当一名新时代农民的基本素质,掌握一定的农业使用技术,有运用、创造农村生产劳动技术的基本能力。这样的农村教育培养出来的农村青年,不仅可以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能够熟练运用和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还可以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进行新实用技术的发明创造。
农村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应该把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目标。政府部门应当把农村教育为当地培养的适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或高素质劳动力的人数,作为考核和衡量学校业绩的主要指标,而不是只关注其培养的精英人才。农村当地政府要为立志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引导全社会转变人生观、成才观,把农村使用技术教育的渗透搞好,真正让每一位农村教育毕业生掌握服务农村的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为农村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目前,农村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个特出的群体——“留守孩子”,发展农村素质教育最大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据调查,某地区的农村学校有60%—80%的学生家长在外打工。
“留守孩子”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的统称。这些孩子大都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也年老体衰,监管人没有能力对他们实施有效的家庭管教。有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因为没有受到教育的恩惠,还有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更加不用心。学校对“留守孩子”的认识和教育方法也不够,还需要加强和改进。
对于“留守孩子”在教育中的问题,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行整改,找出适合特殊群体的特殊方法。但是,目前对“留守孩子”这个特殊的群体,大家还缺乏科学的认识,也少有研究,因此这项课题现在成了推进农村素质教育的燃眉之急,必须加紧解决。
现在,在大多数的农村人眼中,让孩子读书是一件好事,但是让孩子辍学却不是件坏事。他们认为孩子辍学可以外出打工,或者做些农活,即使挣不到多少钱,也可以给家里节省对于学费的一项开支。对于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他们认为既不能增加孩子的谋生技能,又增加了家庭的负担。而对于将来,他们认为让孩子考大学太不现实,而他们又支付不起那高昂的学费。
农村孩子辍学,除了经济上的因素外,一些老师反映也有厌学这个原因。有些孩子不想读书,因为书上所教的内容和他们的生活太遥远了。当前的教育课本内容更偏向于城市孩子的需求,与农村生活相关的内容几乎见不到,就算是有那么一两篇涉及农村生活的也是名人对于半个世纪前的乡村回忆。这些根本满足不了农村孩子的兴趣需求。
农村教育应该有别于城市,农村义务教育的目标很明显与城市的以升学为目标不同,农村人期盼的是拥有更强的生存技能。应该对农村教育的教材进行贴近农村生活的改进,比如小学教材多涉及农村生活,初中教材多增加农村生产技能的科学知识,这样才有可能满足农村家庭和孩子的需求,对农村孩子的入学率也会有所帮助。否则,即使完成义务教育的农村青年,回到生活中没有一技之长,而且在干农活方面也不如早早就辍学务农的同伴有经验;进城打工学历又不高。在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文凭、有学历的城市人都倍感压力,更何况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农村孩子。现实让农村家庭看不到教育带来的回报,所以他们也就对教育不那么支持了。
农村教育最缺乏的教育资源就是师资。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地域广、交通又不便,老师往往都要在离家很远的学校住校任教。这样给家庭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孩子的抚育问题、家务的承担问题以及老人的赡养问题,都成了农村老师所面临的困难。
在云南某地区有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和两个女儿都是农村老师。这对老夫妻,在当地从教40年,一直都分在不同的学校,孩子也是由一个人带大的。那位已经退休的女老师回忆起当年自己一个人背着重病的孩子摸黑上县医院,一大早还得赶回来给学生上课的情形,就不禁泪流满面。这对夫妻因为双方都是老师,这个家庭在当地至今都还是“暂住户”,还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宅基地。现在,已经结婚怀孕的大女儿,因为没有办法调到离家近的学校任教,每天还得骑着摩托车在颠簸的乡路上来回。而像这样的困难在农村老师中并不少见。
农村学校因为缺乏老师,一名老师往往身兼数职。一周承担20节以上的正课在农村老师身上是经常的事,而且他们还需要照顾学生的自习和生活。对于他们自己,由于普遍学历不高,为了适应教育课程的发展变化,他们还要进行各种培训和进修。农村老师精神压力大,工作、学习时间长,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各个地区对于老师的继续教育有不同的政策。在沿海发达地区,学校负担起了老师的继续教育进修费用。可是在贫困地区,学校没有能力负担这笔开支,老师的继续教育培训费用只能由自己承担。特别是在偏远的贫困地区,因为往返的交通和食宿需要开销,农村老师承担的继续教育进修费用就更大了。
农村老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老师,由于交通和通讯欠发达,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很少,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和奖励的机会也就少了。有些偏远地区,邻县的老师之间都缺乏交流,更不要提与省外的老师会面了。
对于现代信息交流的需要,学校缺乏资金,连购买教学参考资料的都是有限的,更别说添置电脑了。缺少信息的交流,不仅限制了老师的眼界和发展,还影响到了教学水平的跟进提高。各种评优选先进活动,因为农村教育质量的原因对农村老师表现出来的歧视,使农村学校获得的奖励名额总是远远少于城里学校,这样让很多农村老师辛苦一辈子却没有得到任何的荣誉或奖励。
发展农村教育要克服的困难还有很多,不仅仅只是为解决贫困而增加投资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努力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打破城乡之间存在的不平等,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获得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做到切实的为农村孩子着想,为农村地区的需求着想,才是农村教育发展规划需要下大工夫做实的问题。
农村教育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素质教育目标,在定位上也应该有所不同。农村推行的素质教育应当立足农村,面向农村,与农村的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与农村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
农村的中小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应该了解一些农村生产劳动技术,为将来服务农村、建设农村打下良好的基础。大部分高中生、初中生更应当具备当一名新时代农民的基本素质,掌握一定的农业使用技术,有运用、创造农村生产劳动技术的基本能力。这样的农村教育培养出来的农村青年,不仅可以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能够熟练运用和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还可以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进行新实用技术的发明创造。
农村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应该把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目标。政府部门应当把农村教育为当地培养的适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或高素质劳动力的人数,作为考核和衡量学校业绩的主要指标,而不是只关注其培养的精英人才。农村当地政府要为立志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引导全社会转变人生观、成才观,把农村使用技术教育的渗透搞好,真正让每一位农村教育毕业生掌握服务农村的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为农村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目前,农村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个特出的群体——“留守孩子”,发展农村素质教育最大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据调查,某地区的农村学校有60%—80%的学生家长在外打工。
“留守孩子”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的统称。这些孩子大都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也年老体衰,监管人没有能力对他们实施有效的家庭管教。有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因为没有受到教育的恩惠,还有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更加不用心。学校对“留守孩子”的认识和教育方法也不够,还需要加强和改进。
对于“留守孩子”在教育中的问题,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行整改,找出适合特殊群体的特殊方法。但是,目前对“留守孩子”这个特殊的群体,大家还缺乏科学的认识,也少有研究,因此这项课题现在成了推进农村素质教育的燃眉之急,必须加紧解决。
现在,在大多数的农村人眼中,让孩子读书是一件好事,但是让孩子辍学却不是件坏事。他们认为孩子辍学可以外出打工,或者做些农活,即使挣不到多少钱,也可以给家里节省对于学费的一项开支。对于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他们认为既不能增加孩子的谋生技能,又增加了家庭的负担。而对于将来,他们认为让孩子考大学太不现实,而他们又支付不起那高昂的学费。
农村孩子辍学,除了经济上的因素外,一些老师反映也有厌学这个原因。有些孩子不想读书,因为书上所教的内容和他们的生活太遥远了。当前的教育课本内容更偏向于城市孩子的需求,与农村生活相关的内容几乎见不到,就算是有那么一两篇涉及农村生活的也是名人对于半个世纪前的乡村回忆。这些根本满足不了农村孩子的兴趣需求。
农村教育应该有别于城市,农村义务教育的目标很明显与城市的以升学为目标不同,农村人期盼的是拥有更强的生存技能。应该对农村教育的教材进行贴近农村生活的改进,比如小学教材多涉及农村生活,初中教材多增加农村生产技能的科学知识,这样才有可能满足农村家庭和孩子的需求,对农村孩子的入学率也会有所帮助。否则,即使完成义务教育的农村青年,回到生活中没有一技之长,而且在干农活方面也不如早早就辍学务农的同伴有经验;进城打工学历又不高。在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文凭、有学历的城市人都倍感压力,更何况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农村孩子。现实让农村家庭看不到教育带来的回报,所以他们也就对教育不那么支持了。
农村教育最缺乏的教育资源就是师资。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地域广、交通又不便,老师往往都要在离家很远的学校住校任教。这样给家庭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孩子的抚育问题、家务的承担问题以及老人的赡养问题,都成了农村老师所面临的困难。
在云南某地区有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和两个女儿都是农村老师。这对老夫妻,在当地从教40年,一直都分在不同的学校,孩子也是由一个人带大的。那位已经退休的女老师回忆起当年自己一个人背着重病的孩子摸黑上县医院,一大早还得赶回来给学生上课的情形,就不禁泪流满面。这对夫妻因为双方都是老师,这个家庭在当地至今都还是“暂住户”,还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宅基地。现在,已经结婚怀孕的大女儿,因为没有办法调到离家近的学校任教,每天还得骑着摩托车在颠簸的乡路上来回。而像这样的困难在农村老师中并不少见。
农村学校因为缺乏老师,一名老师往往身兼数职。一周承担20节以上的正课在农村老师身上是经常的事,而且他们还需要照顾学生的自习和生活。对于他们自己,由于普遍学历不高,为了适应教育课程的发展变化,他们还要进行各种培训和进修。农村老师精神压力大,工作、学习时间长,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各个地区对于老师的继续教育有不同的政策。在沿海发达地区,学校负担起了老师的继续教育进修费用。可是在贫困地区,学校没有能力负担这笔开支,老师的继续教育培训费用只能由自己承担。特别是在偏远的贫困地区,因为往返的交通和食宿需要开销,农村老师承担的继续教育进修费用就更大了。
农村老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老师,由于交通和通讯欠发达,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很少,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和奖励的机会也就少了。有些偏远地区,邻县的老师之间都缺乏交流,更不要提与省外的老师会面了。
对于现代信息交流的需要,学校缺乏资金,连购买教学参考资料的都是有限的,更别说添置电脑了。缺少信息的交流,不仅限制了老师的眼界和发展,还影响到了教学水平的跟进提高。各种评优选先进活动,因为农村教育质量的原因对农村老师表现出来的歧视,使农村学校获得的奖励名额总是远远少于城里学校,这样让很多农村老师辛苦一辈子却没有得到任何的荣誉或奖励。
发展农村教育要克服的困难还有很多,不仅仅只是为解决贫困而增加投资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努力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打破城乡之间存在的不平等,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获得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做到切实的为农村孩子着想,为农村地区的需求着想,才是农村教育发展规划需要下大工夫做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