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大困惑章节目录 > 六、第二代移民:今天的教育问题明天的社会问题

六、第二代移民:今天的教育问题明天的社会问题(2/2)

大困惑作者:且东 2017-04-10 13:05
、乡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义务教育阶段需要的经费都是由地方上的政府承担的,由于流动人口子女没有所在城市的户口,所以就不能享受当地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

    城市化过程中的流动人口教育问题,也是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由中国的政治角度看,给外来的儿童提供享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是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严肃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性,以及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目前有一个需要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就是流动人口子女已经感觉到,自己和城市的孩子存在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在城市的壁垒面前是无法逾越的。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对社会待遇的强烈不平等感,这会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

    专家指出,要注意“边缘人第二代”的社会心理素质有别于他们的父母,他们是处在社会边缘的人,很有可能会变得“激进”化。清华大学的教授秦晖表示,“移民第二代的价值系统、心理状态与社会角色肯定不同于上一代,而这些变化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他们与主流社会的冲突,也可能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他们与主流社会的融合。”

    秦晖教授还强调,“对于那些受到身份性歧视的‘弱势群体’而言,他们的平等要求首先是以自由为前提的。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和基本人权保障,可以遏制本地人的排外倾向。尤其是劳务市场的开放和劳工个人公民权利、就业自由的获得,能使移民二代得到更多的平等机会,填平他们与本地人之间的鸿沟。如今城里人对外来工或进城农民有顾虑,但作为共和国公民他们双方权利的平等是大势所趋。”

    很多教育界人士,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早已达成共识,他们认为给孩子读书的机会,要比看着他们流浪街头变成文盲、法盲好。而对于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女学校,不应该单纯追求硬件的设施。另外,打工一族给社会和政府带来了很多的好处,所以社会各界也应该对他们予以理解和帮助。

    打工子弟学校现在能够在各地顽强的发展起来,就是因为它有着广阔的现实社会和文化的背景。农民大批的进入城市,而他们也不再是为了出卖劳动力,他们也希望有一个正常的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过上正常的生活。可是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教育上存在的壁垒,却把他们排斥在城市应有的教育保障体系门外。打工子弟学校虽然条件差点,可是那里的学费低廉,一学期大约是几百元。很多的打工者宁愿选择这种“边缘”却平等的方式,去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

    有关专家对于如今的打工者子女,急需接受正规教育的紧迫问题,表示了高度的重视。他们觉得,城乡差别,只能加深他们心中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假如再不对他们进行正规的教育,则是十分危险的行为。“多建一所打工学校,就等于少建一座监狱”的这种说法,也许有点偏激,可是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1998年3月,国家教委在“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规定:流入地政府应该承担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职责,允许社会组织和个人创办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简易学校,对学校创办条件应酌情放宽。”可是,地方的教育部门在贯彻和执行这些规定的时候,做出的行动却无法使人满意。据了解,很多地方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制订任何相关的实施准则。

    无论是打工子弟学校的去留问题,还是成千上万的打工者子女眼前急需解决的接受教育的问题,都应该由提高全民族教育文化素质的全局出发,脚踏实地地探索更多切实可行、灵活实用的办法。所有不顾现实以满足城市管理为借口,强硬干涉甚至粗暴的做法,都是极为不可取的,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孩子应该接受义务教育权力的一种漠视,甚至是严重的渎职,是应该受到社会各界鄙视的。

    教育界的专家对此情况提议,政府部门应该先解决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合法性,加强扶持和投入,然后在此基础上,严格的制订针对这些学校的办学规则,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监督计划,让这些学校在公平竞争的过程中,提高办学的水平。

    另外,各地的公立学校应该大幅度的降低入学赞助费,转变成接受打工者子女的主要渠道。这样做是因为,独生子女的入学高峰期过去之后,就会发现很多学校还面临着生源不足、教学资源闲置的问题。长远上说,这还要依赖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城乡二元结构之间壁垒的消除。

    中国大约有400万的流动人口子女,这些孩子并不是所有都入学难,主要不能接受教育的是民工的子女。关注打工者子女的教育问题,让他们不再流浪街头,让他们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课题。因为,这些孩子的命运,和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所有进城的打工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留在城市发展,而下一代人也不愿意再回到家乡。所以,等这代孩子长大**,可以成为社会的一分子的时候,他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如果不能客观、长远的看待此问题,不能把存在严重缺陷的义务教育问题解决,那么,后果将会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