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大困惑章节目录 > 七、农村教育,一个“边缘化”的梦魇

七、农村教育,一个“边缘化”的梦魇(2/2)

大困惑作者:且东 2017-04-10 13:05
态。让没有财力的县乡财政承担教育的绝大部分投入,而有财力的中央和省级财政却捂紧自己的腰包,不承担全部或绝大部分义务教育费用,这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国际通行惯例的做法,自然使中国的教育投入局面难堪,于情于理不合。

    一般而言,人们都把能接受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这种观念,也牢牢地在农民的脑子里扎了根。现行的农村教育,一方面,有高达80%的孩子无法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些农村学校又往往视升学率为生命,把其当作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最高荣誉来看待。这种浅薄的观念和落后的应试教育模式必须改变。根据农村的现实情况,只有着眼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才是将农村教育一步步带出困境的现实做法。为此,农村教育应因时制宜,因事制宜。针对农村的经济环境和农民的现实状况,改革农村僵化的办学模式,无用的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地加大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含量,使每一位学生学有所长,使学生和家长切实感到读书和不读书不一样。这样,急农民之需,才能吸引更多农民子弟入校读书,才能真正解决农村毕业生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窘境。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工像潮水一样涌入城市,其中学历为初中毕业生的约有700多万。这些踏出家门前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孩子,因升学无望就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这些毫无职业竞争力的人力输出,使得自身的劳动力价值低廉,而且,由于企业缺乏的是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这样供者条件不符,求者找不到合适的人的状况,使得供求双方时时都会陷入尴尬局面。

    要适应国情,要农村教育适用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进程的时代,就应迅速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放到农村,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和资源优势开设实用技术培训课程,形成符合农村自身发展的实用型教学风格。只有大规模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及技术操作能力,根据学生自身具体情况适时分流,才能为农村学生拓宽求学、立业、创业之路。

    向来,职业教育一直就是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的教育课程。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平均成本,还不到培养一个大学生成本的1/10。中等职业教育学制短,学习内容灵活,这种教育的方式对于低收入的农民,尤其是贫困户来说无疑就是一个福音。

    要全面解决我国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问题,原有传统的职业培训方式显然已经无从满足其需求。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在积极寻求一种更加快捷方便的模式解决这一难题。从2001年起,北京等地就已经率先建立起了农村远程教育与信息服务系统,该教育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