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大困惑章节目录 > 高校外的高墙还是体制

高校外的高墙还是体制(2/2)

大困惑作者:且东 2017-04-10 13:05
的理论分析,办学形式的丰富可以激发教育市场的竞争活力。

    然而,现实却和理论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利益的驱动下,公办改制却渐渐走入“歧途”,其发展的态势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到2004年为止,全国公办高校创建的民办学院就多达249所,这一数目大大超出了血统纯正的民办高校(纯民办高校只有175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1.82%。在一些经济繁荣的大城市,公办改制蚕食原本就少得可怜的民办教育市场的现象更加突出,上海公办改制的中小学就占据了当地所有民办中小学的半壁江山,在普陀区70%以上的民办学校都为公办改制。

    公办改制的发展之迅猛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俗话说“过犹不及”。很快,公办改制的弊端便显露出来。一些人指出,公办改制尤其是名校办民校,一方面享受着国家的种种资金政策上的补贴与优惠,一方面又以民办教育的姿态大肆敛财,这无论对受教育者还是对纯民办教育来说都是极大的不公平。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在公办改制之前,他们可以完全地享受学校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在公共改制后,各学校纷纷建起了“校中校”和“重点班”,这就意味着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人们享受的教育质量也会有很大差别。

    而纯民办教育更是对公办改制的大面积发展怨声载道,很多民办学校的校长都抱怨,虽然这类学校的“名牌”效应确实是其竞争优势的一个方面,但他们真正担心的却是公办改制校的“低成本”优势。众所周知,民办校虽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但在教师工资的发放和校舍建设等许多地方还是要靠民办校自己掏钱解决,而公办改制校的这些开销就都由国家负责了,更何况不少地方政府在财政支持上都更倾向于公办改制校。

    《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繁荣”的希望,在现实中演化成公办教育愈发繁荣、民办教育愈发颓靡。饱受不公平竞争之苦的民办教育在公办改制校和公办学校的联合夹击下,求生无门、纷纷倒闭,就连曾被誉为“中国民办教育的航母”、“中国民办教育第一品牌”的山西南洋教育集团也在2006年轰然崩塌,接连关闭了旗下10所学校,还负债累累。最近几年,我国为了优化教育市场,加大了对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这种调整不可避免地波及了尚称不上坚强的民办教育,给它的教育结构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主要分为自学考试民办学校、学历教育民办学校、提供国家承认学历的文凭考试民办学校和技术等级培训民办学校四类。这四类学校都和我国实行的学历文凭考试制度有或多或少的联系。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就是国家对那些没有办法接受拥有学历资格的民办高校学生而设的学历认定考试,其专业主要为实践性强、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考大学是很多人的梦想,可受国情所限,高等教育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稀有之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地拼杀过高考独木桥,在1999年大学扩招之前更是如此。

    中国有“世界工厂”之称,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培养大量复合型技能人才。由于创办时间不长、基础力量薄弱,高等民办教育无法像公办高等院校那样游刃有余地在综合型、研究型的道路上大显身手,只能走职业道路。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正是为发展尚不完善的民办高校而设,督促它们完善职业教育。但随着高校的扩招,这种过渡型文凭的作用也渐不明显,因此2004年国家教育部决定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学历文凭考试都不得再招生。2005年9月,国家又颁布通告,2008年之后不再开展学历文凭考试,也不再颁布毕业证书。高等教育文凭考试将在2007年底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

    这对民办高校,尤其是民办高等学历文凭考试学校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很大的考验。不管是否情愿,它们都必须重新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蓝图。要么,狠下工夫成长为成熟的职业院校;要么,如前阵子公办高校大搞合并一样,和其他学校强强联合,重整教育资源。在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时依旧故我,既不思进取、裹足不前,又缩手缩脚、不敢改革的民办高校,必将被市场淘汰。大政策必然带来大变动,大变动必然带来大阵痛,很多民办高校人都对此感到忧虑和彷徨,不知该何去何从。

    所谓大浪淘沙、去粗取精,取消高等教育文凭考试,从道理上讲有利于鞭策民办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也有利于强化民办高等教育的实力,但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根底尚很脆弱,其发展也远没有形成规模,正如初生长的小树经受不住狂风暴雨一样,在民办高等教育还处在幼年阶段之时就对它进行如此大的变动,对整个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不能说是好事。难怪一些民办高校人表示,国家只在教育资源不足时才允许民办高等院校生存,在教育资源丰富时就先拿民办高校开刀,取消没商量。大刀阔斧地在柔弱的民办教育身上改革和促进民办教育良好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纵观民办教育自身,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硬件方面,还是教学管理、发展模式、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软件条件,都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制约了民办教育成长的步伐,让它总现出一幅弱不禁风的模样。

    一些民办教育工作者的办学态度不端正,把学校当作生钱创收的机器;一些民办教育工作者法治意识薄弱,不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一些民办教育工作者经验匮乏,管理理念陈旧、方法粗暴。这些都是民办教育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改进,否则民办教育将永远进退不得地勉强发展。“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与其对外部的阻力和严峻的生存环境抱怨不停,不如让精力专注于完善自身上,民办教育在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前不久,国家八部委对全国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少年儿童集中活动场所的安全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调查,发现民办学校的问题尤其突出。在22026所民办中小学和69663所民办幼儿园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安全问题,被限期整改的中小学就有3993所、幼儿园16123所,各占了总数的18.13%和23.15%。被直接取缔的民办中小学有2032所、幼儿园10228所,各占比例9.23%和14.82%,在449万民办教育机构工作人员中,被调离、辞退的不合格人员就有664000多人。如此高的不合格率为民办教育敲响了一记警钟。

    还有不少民办学校只顾招揽生源而失掉诚信,对自己的办学能力夸大其词,或者临时邀请各路名人做巡回演讲,在报纸电视等各大媒体上大放广告,或者悬挂彩旗、筑起大台、口若悬河的做起演讲,或者心急如焚地乱派录取通知书,以致每逢高考通知书的下发时节,都能爆出没参加过高考也得到了某大学通知书的“新鲜事”。可办学校不同于做生意,这样大张旗鼓地招生举措不仅没有扩大学校的威望,还让人怀疑起学校的信誉,让很多民办高校最终落了个费大钱、大力而不讨好的下场,让人们对民办学校的整体印象大打折扣,也让那些踏实办学的民办学校叫苦不迭,让本就不健全的民办教育环境愈发乌烟瘴气。广告有有效和无效之分,并不是所有声势浩大的广告都能带来好效益,在宣传办学上,认识的偏差也对民办教育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总之,中国的民办教育带着诸多问题在各种矛盾中艰难求生,社会转型的大环境带给了它们机遇,也带给了它们许许多多的挑战,它们注定要在实践的摸索中前行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线方法,在教育领域中坐镇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