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办教育:值得我们守望吗(2/2)
《大困惑》作者:且东 2017-04-10 13:05
不了,又还有什么资格“教书育人”?俗话说,安全第一,对于那些安全问题严重的学校,政府就应该严惩不贷。
民办学校的生存环境堪忧,民办学校自身的素质良莠不齐。可喜的是,一些地方的民办学校也认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意识到民办教育要想求突破、求发展,就必须有足够强的自律精神,先从规范自己做起,用实力提升自己的形象。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温州,民办教育人们在2005年集体立下了《温州市民办教育机构自律公约》,成为民办教育界进取自律的好榜样。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万万不能。任何一项事业要想做大、做成功,都需要有足够的资本来支持。如何顺利争取到银行贷款,一直是力求发展民办教育的人士最为关切的问题。其实,为教育求资金是个让世界都头疼的疑难问题,更何况对正处在发展中阶段,资金有限而又拥有2.3亿全日制在校学生的中国了。“民办教育投融资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几届,有志于发展民办教育的人士,带着精心准备的教育项目满怀希望地来,又备感失望地回。
实际上,中国民办教育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天空。就拿高等教育来说,中国公办高校能容纳的学生人数实在有限,即便在连续数年的扩招后,也只能吸纳近500余万人。人们至今还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高考竞争的惨烈,扩招充其量是略略增加了这独木桥的宽度。而在我国的13亿人口中,就有至少9000万年龄在18—22岁之间的高等教育适龄人,他们中间的大部分在接受完中等教育后都因没有继续求学深造的机会,在知识技能都还没有具备好的情况下,仓促地走向社会。无论站在他们自己人生的角度上看,还是站在社会劳动力资源运用的立场上衡量,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很不利于我国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而大批的本科生也因专业不对口或实践能力的缺乏而难以在社会中施展拳脚,高学历而低能让他们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越来越难以找到工作。而擅长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民办教育刚好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上升空间。
始建于1856年的瑞士第一波士顿企业金融集团副总裁Joe Chang曾说,外资其实很看好中国民办职业教育这块发展潜力无限的巨大市场,很希望对其进行投资,只是碍于中国某些政策的限制和中国民办教育市场尚未成熟这两大因素考虑,很多外资都对中国民办教育呈观望犹豫状态,不能下定投资决心。
中国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迅速做出了反映,计划利用外资的力量带动起国家民办教育。因此,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后不久,就又为吸引外资而定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这对那些早已对中国教育市场抱有很大兴趣的国外民办学校和教育产业风险投资人士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投资教育不同于投资其他领域,除了要有足够的实力和经验搞好教学硬件条件的建设外,还要对当地的政策、文化传统、人文观念等都了如指掌,加速本土化进程。因此,无论这些境外投资者资产多雄厚,专业化多强在进军他国市场之前,他们都会寻觅一个本地的合作伙伴,在这个本地合作者的带领下,习惯当地情势,展开投资工作。
在诸多境外投资者和合作办学者之间,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美国民办教育。美国民办教育的历史比美国的国家历史都要悠久,大多数美国家庭都希望将孩子送入民办学校就读,而美国民办教育近几年的火暴也和深受“寒流”侵袭之苦的中国民办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美国,排名前7位的上市民办学校的市值,在2005年已经由2000年的40亿美金激增到270亿美金,其涨势之迅猛让民办教育一度窜升为最为投资人看好的行业之一。
然而,已高度成熟的美国民办教育却很难在国内市场上再有所突破,在对新生的容纳量上已达到饱和,各个民办学校只能通过并购和重组寻求最大发展。但对很多美国民办学校而言,合适的收购对象毕竟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教育市场的需求,他们只好将目光转向国外,拥有广袤上升空间的中国民办教育很快就吸引了他们的视线。最近一段时间,美国民办教育的高层管理人频繁地出现在中国民办教育的各个讲座和会议上,他们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民办教育的当下情形,以预测他们未来的走势,寻找心仪的合作对象。
但海外资本投资中国民办教育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对民办学校来说,学生越多获利就越大,但和敞开胸怀接纳各地学子的国外民办学校不同,由于国情所限,中国在招生上一直以计划内招生为主,学校每年增加的招生名额有限,这就限制了学校发展的速度。在计划内招生的体系下,各个学校的招生范围也被限定起来。譬如市级学校只能在本市范围内招生,省级学校只得在本省招生,想要冲破地域限定到别的地方招生,就需要得到其他地方的交换名额。中国的民办教育多走职业教育路线,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巨大,生源上的几番限定让这些设备不能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造成资本的浪费,让很多境外投资者颇为苦恼。
而且,国外民办教育的办学方式也和中国民办学校有很大不同,国外的民办学校不用为征用校舍用地和建设学校建筑等问题操心,他们多不会将大笔的金钱投资在这些回报率低的固定资产上,而是通过租赁解决校舍和学校建筑的需求,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资本集中投入到提升学校软件设施的建设上,也可以将精力更好地专著在招生、教学和安排毕业生去向等工作中来,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这种办学模式虽好,却无法在中国实施。中国政府对各个学校的硬件规格都有细致严明的要求,而硬件条件的好坏,往往也会被列入相关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比中,无论对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是如此。有些学校就是因为操场面积狭小,教学水平再高都无法评上重点。一些学生家长也习惯以学校之“貌”取学校之“实”,这就让民办学校的领导们必须关注回报率低的硬件条件建设。
此外,对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状况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是让境外投资者犹豫不决的原因。为了尽可能规避掉投资的风险,境外投资者总会在对中国市场和有意向的合作单位做一番详尽的调查后,才决定是否展开合作项目。遗憾的是,由于和外商打交道的经验匮乏,很多国内民办学校都不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让外商对其办学能力产生怀疑,放弃了合作计划。
国外资本要顺利进驻中国民办教育市场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而在短时间内,这些困难都不可能自行削弱或骤然消失。也就是说,中国民办教育要想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外来资本上是不现实的,即便外来资本可以长驱直入地进入中国民办教育市场,也只能把它当作一种辅助性力量。中国民办教育归根结底是中国的教育,湖南省常德市政府就为国内民办教育做了“求人不如求自己”的好榜样。2005年,在常德市政府1000万引导资金的支持下,常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教育担保公司,为民办教育的招商融资提供担保。
教育产业化的浪潮在1998年悄然兴起,虽然教育部官员们几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教育是公益**业,不能走产业化道路,但几年间教育却在产业化的大道上越来越雄赳赳、气昂昂了,即使政府下定了决心要扭转这一偏差,可在教育产业化的既得利益者们不会轻易地放弃到手的利益。老百姓对越来越高的教育收费的怨气愈发高涨,对越来越嚣张的教育**痛恨不已,经济学者也担心教育产业会沦为泡沫经济,出现表面繁荣的假象。
教育部的一位官员将2004年称作全面抗拒教育产业化的一年,对教育产业化予以极力地否定,但人们还是揪住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将大力提倡民办教育划作服务业的相关内容愤愤不已。对此,相关人员解释道,之所以这样规定,只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教育产业,而发展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单指教育和市场结合的那“一部分”,后者则将教育整个市场化,发展教育产业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教育。也有专家学者做出了类似的解释,认为一些人出于自身利益因素的考虑,将“教育产业化”的概念扭曲了,真正的“教育产业化”就是指在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吸纳民间力量弥补上这部分的不足。和政府投资办教不同,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承认对教育的营利性投入和非营利性投入一样都是合法的。
“提高教育投资效益”是2005年教育部的工作重点,教育要想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政府兴教的初衷不难理解,但强调“投资效益”明显和“教育产业化”的行进路线相一致,政府不可避免地又要迎来一阵新的质疑。可细一想来,在对教育进行了如此多资金的投入后,要求其效益的实现,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民办教育不免随着教育产业化的迷茫而迷茫,也遭受了不少的质疑和冲击,但中国教育必打破政府一统天下的格局,走多元化发展的路线是一定的,民办教育也必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因这一点,守望民办教育就非常值得,只是人们不清楚这守望的日子要有多漫长,会产生多少新困惑。中国的民办教育毕竟尚处在幼年期,它的未来还有太多可能。
民办学校的生存环境堪忧,民办学校自身的素质良莠不齐。可喜的是,一些地方的民办学校也认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意识到民办教育要想求突破、求发展,就必须有足够强的自律精神,先从规范自己做起,用实力提升自己的形象。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温州,民办教育人们在2005年集体立下了《温州市民办教育机构自律公约》,成为民办教育界进取自律的好榜样。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万万不能。任何一项事业要想做大、做成功,都需要有足够的资本来支持。如何顺利争取到银行贷款,一直是力求发展民办教育的人士最为关切的问题。其实,为教育求资金是个让世界都头疼的疑难问题,更何况对正处在发展中阶段,资金有限而又拥有2.3亿全日制在校学生的中国了。“民办教育投融资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几届,有志于发展民办教育的人士,带着精心准备的教育项目满怀希望地来,又备感失望地回。
实际上,中国民办教育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天空。就拿高等教育来说,中国公办高校能容纳的学生人数实在有限,即便在连续数年的扩招后,也只能吸纳近500余万人。人们至今还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高考竞争的惨烈,扩招充其量是略略增加了这独木桥的宽度。而在我国的13亿人口中,就有至少9000万年龄在18—22岁之间的高等教育适龄人,他们中间的大部分在接受完中等教育后都因没有继续求学深造的机会,在知识技能都还没有具备好的情况下,仓促地走向社会。无论站在他们自己人生的角度上看,还是站在社会劳动力资源运用的立场上衡量,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很不利于我国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而大批的本科生也因专业不对口或实践能力的缺乏而难以在社会中施展拳脚,高学历而低能让他们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越来越难以找到工作。而擅长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民办教育刚好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上升空间。
始建于1856年的瑞士第一波士顿企业金融集团副总裁Joe Chang曾说,外资其实很看好中国民办职业教育这块发展潜力无限的巨大市场,很希望对其进行投资,只是碍于中国某些政策的限制和中国民办教育市场尚未成熟这两大因素考虑,很多外资都对中国民办教育呈观望犹豫状态,不能下定投资决心。
中国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迅速做出了反映,计划利用外资的力量带动起国家民办教育。因此,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后不久,就又为吸引外资而定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这对那些早已对中国教育市场抱有很大兴趣的国外民办学校和教育产业风险投资人士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投资教育不同于投资其他领域,除了要有足够的实力和经验搞好教学硬件条件的建设外,还要对当地的政策、文化传统、人文观念等都了如指掌,加速本土化进程。因此,无论这些境外投资者资产多雄厚,专业化多强在进军他国市场之前,他们都会寻觅一个本地的合作伙伴,在这个本地合作者的带领下,习惯当地情势,展开投资工作。
在诸多境外投资者和合作办学者之间,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美国民办教育。美国民办教育的历史比美国的国家历史都要悠久,大多数美国家庭都希望将孩子送入民办学校就读,而美国民办教育近几年的火暴也和深受“寒流”侵袭之苦的中国民办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美国,排名前7位的上市民办学校的市值,在2005年已经由2000年的40亿美金激增到270亿美金,其涨势之迅猛让民办教育一度窜升为最为投资人看好的行业之一。
然而,已高度成熟的美国民办教育却很难在国内市场上再有所突破,在对新生的容纳量上已达到饱和,各个民办学校只能通过并购和重组寻求最大发展。但对很多美国民办学校而言,合适的收购对象毕竟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教育市场的需求,他们只好将目光转向国外,拥有广袤上升空间的中国民办教育很快就吸引了他们的视线。最近一段时间,美国民办教育的高层管理人频繁地出现在中国民办教育的各个讲座和会议上,他们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民办教育的当下情形,以预测他们未来的走势,寻找心仪的合作对象。
但海外资本投资中国民办教育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对民办学校来说,学生越多获利就越大,但和敞开胸怀接纳各地学子的国外民办学校不同,由于国情所限,中国在招生上一直以计划内招生为主,学校每年增加的招生名额有限,这就限制了学校发展的速度。在计划内招生的体系下,各个学校的招生范围也被限定起来。譬如市级学校只能在本市范围内招生,省级学校只得在本省招生,想要冲破地域限定到别的地方招生,就需要得到其他地方的交换名额。中国的民办教育多走职业教育路线,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巨大,生源上的几番限定让这些设备不能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造成资本的浪费,让很多境外投资者颇为苦恼。
而且,国外民办教育的办学方式也和中国民办学校有很大不同,国外的民办学校不用为征用校舍用地和建设学校建筑等问题操心,他们多不会将大笔的金钱投资在这些回报率低的固定资产上,而是通过租赁解决校舍和学校建筑的需求,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资本集中投入到提升学校软件设施的建设上,也可以将精力更好地专著在招生、教学和安排毕业生去向等工作中来,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这种办学模式虽好,却无法在中国实施。中国政府对各个学校的硬件规格都有细致严明的要求,而硬件条件的好坏,往往也会被列入相关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比中,无论对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是如此。有些学校就是因为操场面积狭小,教学水平再高都无法评上重点。一些学生家长也习惯以学校之“貌”取学校之“实”,这就让民办学校的领导们必须关注回报率低的硬件条件建设。
此外,对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状况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是让境外投资者犹豫不决的原因。为了尽可能规避掉投资的风险,境外投资者总会在对中国市场和有意向的合作单位做一番详尽的调查后,才决定是否展开合作项目。遗憾的是,由于和外商打交道的经验匮乏,很多国内民办学校都不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让外商对其办学能力产生怀疑,放弃了合作计划。
国外资本要顺利进驻中国民办教育市场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而在短时间内,这些困难都不可能自行削弱或骤然消失。也就是说,中国民办教育要想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外来资本上是不现实的,即便外来资本可以长驱直入地进入中国民办教育市场,也只能把它当作一种辅助性力量。中国民办教育归根结底是中国的教育,湖南省常德市政府就为国内民办教育做了“求人不如求自己”的好榜样。2005年,在常德市政府1000万引导资金的支持下,常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教育担保公司,为民办教育的招商融资提供担保。
教育产业化的浪潮在1998年悄然兴起,虽然教育部官员们几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教育是公益**业,不能走产业化道路,但几年间教育却在产业化的大道上越来越雄赳赳、气昂昂了,即使政府下定了决心要扭转这一偏差,可在教育产业化的既得利益者们不会轻易地放弃到手的利益。老百姓对越来越高的教育收费的怨气愈发高涨,对越来越嚣张的教育**痛恨不已,经济学者也担心教育产业会沦为泡沫经济,出现表面繁荣的假象。
教育部的一位官员将2004年称作全面抗拒教育产业化的一年,对教育产业化予以极力地否定,但人们还是揪住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将大力提倡民办教育划作服务业的相关内容愤愤不已。对此,相关人员解释道,之所以这样规定,只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教育产业,而发展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单指教育和市场结合的那“一部分”,后者则将教育整个市场化,发展教育产业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教育。也有专家学者做出了类似的解释,认为一些人出于自身利益因素的考虑,将“教育产业化”的概念扭曲了,真正的“教育产业化”就是指在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吸纳民间力量弥补上这部分的不足。和政府投资办教不同,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承认对教育的营利性投入和非营利性投入一样都是合法的。
“提高教育投资效益”是2005年教育部的工作重点,教育要想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政府兴教的初衷不难理解,但强调“投资效益”明显和“教育产业化”的行进路线相一致,政府不可避免地又要迎来一阵新的质疑。可细一想来,在对教育进行了如此多资金的投入后,要求其效益的实现,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民办教育不免随着教育产业化的迷茫而迷茫,也遭受了不少的质疑和冲击,但中国教育必打破政府一统天下的格局,走多元化发展的路线是一定的,民办教育也必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因这一点,守望民办教育就非常值得,只是人们不清楚这守望的日子要有多漫长,会产生多少新困惑。中国的民办教育毕竟尚处在幼年期,它的未来还有太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