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大困惑章节目录 > 四、民办教育: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四、民办教育: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2/2)

大困惑作者:且东 2017-04-10 13:05
的条款一经发布,就得到了各公办学校的热烈响应,而纯民办校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教育市场被公办改制校尤其是“名校办民校”和“独立学院”生生抢走。依靠国家这坐取之不尽的大山,公办改制校在和纯民办校的竞争中以压倒性的优势胜出。

    著名民办学者胡卫教授心痛地说,上个世纪80年代诞生的民办学校生存到今天的已寥寥无几,在北京,堪称“先驱”的民办教育挣扎到现在的只有可怜巴巴的3家。如今的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不比从前,他们希望教育带给他们的不只是傲人的分数,还有综合素质的提升。民办教育显然没有很好地把握住人们的这一需求,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单纯地向公办学校看齐,只专注于升学率上的文章。但论起升学率,起步较晚、经验尚浅的民办学校显然难以和早就在应试制度下摸索出一套办学经验的公办学校相抗衡。这就好比用寸之短去攻尺之长。

    民办教育要想在公办教育的包围圈中开拓一方自己的土地,就必须摒除教育模式单一化的弊病,办出特色,实现教育的多元化,立足于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多方面需要。只有这样,民办教优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民办教育的生存环境是严峻的,尤其是最近几年,作为其竞争对手的国有民办学校和公办改制学校发展得异常红火,在武汉几乎没有哪个重点校没有自己的民办学校。而于夹缝中生存的民办学校正如同沙丁鱼群中势单力孤的鲶鱼,被一点一点地吞噬。

    四川光亚学校是四川省仅存的堪称“先驱”的民办学校,而就在几年前,四川省的民办学校还有700多家,但它们如今不是倒闭,就是被公办学校吞并。提起民办学校的发展状况,光亚学校的校长多少有些辛酸。

    人们戏称在《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后出现的公办改制校为“假民办”,“假民办”和公办学校参与创建的民办学校的大量出现,改变了民办学校的市场结构,让那些纯民办校措手不及,也让长期潜伏于纯民办校体内的种种问题、困难一下子变成了威胁它们基本生存的可怕杀手。

    对纯民办学校来说,如何尽可能多地吸纳进名师良师是关系到学校能否吸引来生源的大事。可经验丰富又硕果累累的好老师多工作在公办学校,这让他们不得不拿出比公办学校高得多的薪水吸引这些老师。由于民办教师的福利待遇一直难以解决,绝大多数公办教师都不愿意到民办学校任教。而在大城市里,由于公办教师的待遇连年增高,民办学校的高薪优势也越来越不明显,吸引起教师来便愈发困难。

    不同于享有政府资金支持的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发展所需的资金都要靠自己解决,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完成最基本的资金积累。没有资金再好的教育项目都难以实现,事实上很多原本发展得不错的民办学校,就因为在资金运转上出现了问题,才关门大吉。资金的紧张是摆在民办学校面前最大的困难。国家规定,民办学校必须把每年收益的25%拿出来作为学校的建设基金,也就是说,能供民办学校自行分配的资金只有收益的75%。

    北京大学有教授曾对民办学校的资金分配状况做过全面调查,他指出:民办学校不分建校时间长短,规模大小都很难有所节余。中国的民办学校不像老百姓们想象的那样财源滚滚,它们不是震东墙补西墙地亏本经营,就是紧巴巴地艰难运作。该教授算了这样一笔账,刨去上缴国家的10%的税收和为缴纳各种社会保险支付的43%的收益(公办学校无需缴税,支付保险比例也比民办学校要少),民办学校实际可自由分配的只有53%。

    《民办教育促进法》虽提到了为民办学校创办人和捐资者提供奖励和扶持,但这方面在现实中执行得颇不尽如人意,获得奖励的学校寥寥可数,这一政策只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得到了落实。

    民办学校近几年的颓靡,反过来也影响了民办学校的贷款,很多靠贷款起家的民办学校纷纷倒闭,让银行不得不加大了对民办学校贷款的监管力度。《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后的第一年里,公办学校取得2000亿左右的贷款,民办教育得到的贷款仅仅是其的1/10。

    针对民办学校资金筹备的困境,有专家指出,没有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的力量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很多民办学校的融资方式还停留在“吃老本”的层次,靠着从前积攒下来的钱支撑着学校的运转,让学校的发展大受限制。其实,中国的民办学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民办学校融资的成功经验,充分运用社会各界的力量,采用捐资等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方式发展教育。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民办教育现状,就会发现民办教育通常在其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一些国家,民办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甚至超过了公办教育。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民办教育的出现可以很好地缓和教育资源不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间的矛盾。

    从道理上看,民办教尤公办教育更注重聆听学生家长的意见,办学方式也更为灵活,课程设置也比公办教育更注重符合社会需求,这些都是民办教育先天的优势。可在教育体制改革运行不畅、应试教育仍居于主导地位的今天,在应试体系和公办教育下生活惯了的学生和家长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察觉到民办学校的特色,对民办学校还缺乏信任。面对公众怀疑的目光,一些民办教育人也开始怀疑民办学校的教学能力,更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公办学校读书。很显然,公众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改革的完成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资金、观念、体制、师资种种的困难纠结到一起,让民办教育怎能不大范围的溃败?民办教育的自主权没有被落实,民办教育的产权没有被确定,民办教育宛若深秋的树叶,在竞争的风雨中惨淡飘摇。

    曾有民办教育者不平地感叹,人们多以为办教育挣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要求民办教育者“无偿奉献”确是不现实的事,世界上没有哪个投资人不渴望经济的收益。经济利益不是民办教育者的唯一目的,可要求收获金钱却合情合理。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求民办教育人尽义务,而不保障他们的权利,无疑会挫败民办教育人以及民办教育投资者的猾性,对民办教育长远的发展有害无利。人的正当要求若得不到满足,往往就会寻求旁门左道的帮助,对民办教育“合理回报”的漠视,刚好造成民办教育畸形发展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