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大困惑章节目录 > 一、大学毕业:“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

一、大学毕业:“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2/2)

大困惑作者:且东 2017-04-10 13:05
这一局面增加就业机会,就必须对此进行整顿改造。各级部门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还要制定相关的就业市场管理规定。只有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成熟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各项信息才能更加充分,用人单位才能方便快捷地选拔人才,大学毕业生也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完善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秩序才能得到统一规范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

    学校和社会一齐努力为大学毕业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在毕业就业时也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观念。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增加自己的就业渠道,拓宽自己的择业形式。

    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在中国做出的调查显示,中国在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产品出口国的时候,短期内不可能使中国的商业软肋——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在全球的地位能像制造业那么出色。麦肯锡公司的报告认为,让在华的跨国公司和有雄心发展国际业务的中国公司感到头疼的是,中国极度缺乏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所以中国也没有办法像印度那样大力发展外包服务。

    印度的一家IT服务公司,在2005年就抱怨他们在中国招不到软件开发人员,本来预计在上海的分公司需要招聘400人的名额,到最后只找到了1/4。在中国的服务行业能强烈感受到一种苦恼:中国公司的中上层人才中除了少数顶尖人才的能力技能出众外,其余的一概缺乏技能。

    如此情况,还是有那么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个问题就出在了中国的教育上。中国的教育被死板传统的死记硬背、无条件听从所束缚,即使培养出大批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都已被磨灭,没有工作能力的毕业生对于社会的建设也是无济于事的。

    中国想发展在全球占支配地位的服务行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最突出的质量问题就是英语水平差、实用技能低。

    在印度,有25%的工科毕业生有能力去外国公司工作,而中国只有10%的毕业生有能力胜任金融、工程、生命科学领域的外国企业的职位。据调查显示,就因为中国缺少合格的人力资源,有1/2以上的跨国公司把投资的目标转向了其他国家。

    中国重文凭、轻技术的情况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大学生所受的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实用教育和团队工作的技巧训练,只注重理论知识。这种教育体制已经落后,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也无法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中国目前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比五年前增长了200多万,而学校间的合并也使得各专业内容都大致相同,缺乏竞争力。中国高校的教育大跃进政策,让每年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因为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而处于失业状况。中国每年有六十万名新工程师出师,但只有不到两万人有实际能力和语言能力能进入外国公司工作。如此反差,不知道那些教育决策者作何想。

    中国目前这种严重缺乏训练有素的毕业生人才的状况,不仅给那些已经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带来了困难,也会阻碍中国自己的经济增长和向更先进的工业领域迈进的步伐。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为了适应中国从制造工业向服务业和以研发为基础的工业的转变,正在进行全面的改革,也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了。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随着高校扩招,正在不断递增,就业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但是社会是在发展的,它所需求的人才需求量也是逐年增加的,所需要的人才质量也是越来越高的。

    社会需求和毕业生择业愿望之间的差距导致了有些大学生有业不就,这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比如说,有些大学生毕业选择继续深造,考研究生。也有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值比较高,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他们认为到偏远的地方工作,会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他们认为基层单位的工作环境差,会影响自己的发展。他们担心基层单位不稳定,会让他们再次失业。

    这样看来,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难在了进好地方、好单位上。看来,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不正确就业观念作祟的缘故,他们的择业愿望与市场的需求严重错位。而导致大学毕业生们有这种就业观的罪魁祸首就是学校的教育成本高,这一因由造成了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也比较高,从而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要求高回报的意愿强。

    其实工作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且目前大城市大单位的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不容易就业。相反,基层单位急需人才,如果去基层单位就业,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自己的事业说不定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