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学毕业生是财富还是“包袱”
《大困惑》作者:且东 2017-04-10 13:05
三、大学毕业生是财富还是“包袱”
1999年高校扩招,让很多人欢欣鼓舞。4年后,高校扩招的第一批本科生毕业了。与之前的**相比,似乎这时的人们更多的是多了一份理性。当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16万,这个数字比2002年扩招前的毕业生人数增加了67万,增幅高达46%,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在这个数字面前,我们到底是应该为国家获得了如此多的栋梁之材而高兴呢,还是该为这些暴增的人才的去向而忧虑?
据教育部统计,2000年,各高校毕业生的待业人数有30万左右。到2001年,就达到了34.5万,占到了全国毕业生总数的30%,这样下去,毕业生的待业人数将逐年递增。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每年数百万计大学生毕业后的何去何从不仅关系到大学毕业生自己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加关系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建设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而如今却因为就业难的问题似乎成了社会的“包袱”。
国家的发展进步需要大量的人才。大学生因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系统学习和相关训练,是各个类型人才的优秀部分,所以成为了国家需要人才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七亿多的从业人员中,这种高层次的中坚力量极度稀缺。
据统计,2000年,25—64岁的从业人员中,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仅为5.2%。而1999年,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的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是24%,为我国4倍多。当年的劳动力人口中,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更少,总人数不到1000万人,只占总从业人数的1.38%。
我国的社会发展如此需要大学生人才,可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却不甚乐观。相比国外,如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82%,加拿大的高达102%,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都在50%以上,韩国、菲律宾、印度等国的也都达到了30%以上,全世界的平均毛入学率为14.5%。我国的毛入学率如果按照国际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算,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至少应该达到25%—30%。可实际的情况,我国目前的毛入学率,虽然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那么一点,但是也仅仅只是15%。
我国应该更进一步地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国家建设人才,合理配置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大学毕业生这一高层次的人才。高等教育毕业生是强国的根本,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应该努力认真地做好其就业工作。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迅猛突进,大量的高等教育人才涌入社会,原来的大学生人力资源稀缺的窘境已大有改善,但这样一来,供求的新矛盾也开始凸现。就业,已经成为现在77.5%的大学生最烦恼的问题。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学校、社会以及学生本人应该好好反省,找出根源。
难、难、难,还是难,到底大学生就业难难在何处?
首先不得不提学校。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但是学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却没有实现市场化。学校的教育严重脱离了市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其次不得不归咎于社会,也就是就业市场。以前的大学毕业生少,而且其就业问题也基本上被国家包管分配了。现在把大学毕业生推向了市场,而市场的建设却不够完善、成熟。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用人单位都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直接导致了用人单位不知道哪里觅人才,毕业生不知道何处找工作的局面。
最后学生也得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不能总是找客观原因而不知自我反省吧。大学毕业生落后的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极为不合,他们只是盲目地追求自己的标准,认为知名企业、高工资就是理想化的就业状况,这样的观念让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999年高校扩招,让很多人欢欣鼓舞。4年后,高校扩招的第一批本科生毕业了。与之前的**相比,似乎这时的人们更多的是多了一份理性。当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16万,这个数字比2002年扩招前的毕业生人数增加了67万,增幅高达46%,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在这个数字面前,我们到底是应该为国家获得了如此多的栋梁之材而高兴呢,还是该为这些暴增的人才的去向而忧虑?
据教育部统计,2000年,各高校毕业生的待业人数有30万左右。到2001年,就达到了34.5万,占到了全国毕业生总数的30%,这样下去,毕业生的待业人数将逐年递增。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每年数百万计大学生毕业后的何去何从不仅关系到大学毕业生自己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加关系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建设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而如今却因为就业难的问题似乎成了社会的“包袱”。
国家的发展进步需要大量的人才。大学生因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系统学习和相关训练,是各个类型人才的优秀部分,所以成为了国家需要人才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七亿多的从业人员中,这种高层次的中坚力量极度稀缺。
据统计,2000年,25—64岁的从业人员中,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仅为5.2%。而1999年,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的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是24%,为我国4倍多。当年的劳动力人口中,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更少,总人数不到1000万人,只占总从业人数的1.38%。
我国的社会发展如此需要大学生人才,可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却不甚乐观。相比国外,如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82%,加拿大的高达102%,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都在50%以上,韩国、菲律宾、印度等国的也都达到了30%以上,全世界的平均毛入学率为14.5%。我国的毛入学率如果按照国际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算,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至少应该达到25%—30%。可实际的情况,我国目前的毛入学率,虽然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那么一点,但是也仅仅只是15%。
我国应该更进一步地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国家建设人才,合理配置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大学毕业生这一高层次的人才。高等教育毕业生是强国的根本,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应该努力认真地做好其就业工作。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迅猛突进,大量的高等教育人才涌入社会,原来的大学生人力资源稀缺的窘境已大有改善,但这样一来,供求的新矛盾也开始凸现。就业,已经成为现在77.5%的大学生最烦恼的问题。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学校、社会以及学生本人应该好好反省,找出根源。
难、难、难,还是难,到底大学生就业难难在何处?
首先不得不提学校。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但是学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却没有实现市场化。学校的教育严重脱离了市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其次不得不归咎于社会,也就是就业市场。以前的大学毕业生少,而且其就业问题也基本上被国家包管分配了。现在把大学毕业生推向了市场,而市场的建设却不够完善、成熟。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用人单位都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直接导致了用人单位不知道哪里觅人才,毕业生不知道何处找工作的局面。
最后学生也得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不能总是找客观原因而不知自我反省吧。大学毕业生落后的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极为不合,他们只是盲目地追求自己的标准,认为知名企业、高工资就是理想化的就业状况,这样的观念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