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为了就业,大学生是否应该“自负”(2/2)
《大困惑》作者:且东 2017-04-10 13:05
它并不是相对于“自卑”而存在,它有不同于“清高”的虚荣,更加区别于类似傲慢的那些金色的代名词,它完全是精神上的不甘平凡、积极上进和对于光辉品质的向往。
这种自负是否可有可无?不,它不同于那无用可弃的盲肠,因为我们今天感慨的正在从知识分子身上慢慢流失殆尽的品质,犹如与那种脆弱的“自负”相连,它们之中包含了正义、勇敢、乐观、善良,包含了身处逆境却未言放弃的信心,是“自负”让这些有了动力,有了意义。当人们站在所谓的道德上,去抹杀那些不顺眼的“自负”时,那些你们所期望、所珍惜的大学生拥有的品质也被一起摒弃掉了。
这“自负”有时也没有起到什么好的作用,若“文革”中那些受辱自尽的先辈们能像市井泼皮一样,无视于骂辱言毁,说不定他们都能苟活于世。
当然了,保持一颗“自负”的心,会有利于立志成才。若一个人能执著于自己年少时的理想,并付诸行动,不以为幼稚,不理会旁人所言,那么他应当比同伴更有达成梦想的可能。
“自负”在很多时候,对于这个世道还是有功的。假想,90多年前,倘若没有大学生的“自负”,何以能抱定自己既然享受大学生的荣誉而读书深造,便要肩负兴国的重任,为凡夫俗子所不为的信念,“知其不可而为之”,去做了一个有风骨和荣誉的殉道者。
人们给予学生们一点宽容,换取了他们用自己品质,用“名副其实”的执著百倍的回报。这其实是一笔最划算的交易,如果它可以被当成交易的话,这样的“交易”,只要有一人成功,便值得去做。
可惜的是,现如今这些已经看不到了。到处都是就业受挫的声音:大学毕业生当保姆,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穿糖葫芦,却没有鼓励和支持的动静。当整个社会舆论都落井下石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学生可以“自负”、“风骨”了。
都说大学生堕落了,找不到好的工作,但是大学生的学业又有多少人尊重呢?许多满怀希望的大学生,直到毕业也不知道校长长什么样。校长似乎不关心学生,在一些学校,校长甚至连毕业典礼都不参加,毕业的荣耀被前途的未知、就业的恐慌所代替。
如果在入学的那一刻,就灭掉大学生“自负”的理想,让他们丢掉尊严,心甘情愿地沦入卑微的命运,那么他们可以去做保姆,可以去卖猪肉,可以去穿糖葫芦,更可以被社会所声讨批评。
但是那一刻若真的来临,失去的将是什么,得到的又将是什么……孰重孰轻,大家似乎说不清楚。
这种自负是否可有可无?不,它不同于那无用可弃的盲肠,因为我们今天感慨的正在从知识分子身上慢慢流失殆尽的品质,犹如与那种脆弱的“自负”相连,它们之中包含了正义、勇敢、乐观、善良,包含了身处逆境却未言放弃的信心,是“自负”让这些有了动力,有了意义。当人们站在所谓的道德上,去抹杀那些不顺眼的“自负”时,那些你们所期望、所珍惜的大学生拥有的品质也被一起摒弃掉了。
这“自负”有时也没有起到什么好的作用,若“文革”中那些受辱自尽的先辈们能像市井泼皮一样,无视于骂辱言毁,说不定他们都能苟活于世。
当然了,保持一颗“自负”的心,会有利于立志成才。若一个人能执著于自己年少时的理想,并付诸行动,不以为幼稚,不理会旁人所言,那么他应当比同伴更有达成梦想的可能。
“自负”在很多时候,对于这个世道还是有功的。假想,90多年前,倘若没有大学生的“自负”,何以能抱定自己既然享受大学生的荣誉而读书深造,便要肩负兴国的重任,为凡夫俗子所不为的信念,“知其不可而为之”,去做了一个有风骨和荣誉的殉道者。
人们给予学生们一点宽容,换取了他们用自己品质,用“名副其实”的执著百倍的回报。这其实是一笔最划算的交易,如果它可以被当成交易的话,这样的“交易”,只要有一人成功,便值得去做。
可惜的是,现如今这些已经看不到了。到处都是就业受挫的声音:大学毕业生当保姆,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穿糖葫芦,却没有鼓励和支持的动静。当整个社会舆论都落井下石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学生可以“自负”、“风骨”了。
都说大学生堕落了,找不到好的工作,但是大学生的学业又有多少人尊重呢?许多满怀希望的大学生,直到毕业也不知道校长长什么样。校长似乎不关心学生,在一些学校,校长甚至连毕业典礼都不参加,毕业的荣耀被前途的未知、就业的恐慌所代替。
如果在入学的那一刻,就灭掉大学生“自负”的理想,让他们丢掉尊严,心甘情愿地沦入卑微的命运,那么他们可以去做保姆,可以去卖猪肉,可以去穿糖葫芦,更可以被社会所声讨批评。
但是那一刻若真的来临,失去的将是什么,得到的又将是什么……孰重孰轻,大家似乎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