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大败笔章节目录 > 失落的“雨打芭蕉”

失落的“雨打芭蕉”(2/2)

大败笔作者:老枪 2017-04-10 13:08
1.48米。廊下的“桥体”为三跨石梁,东西两跨呈斜坡状,使这条水上长廊形成弓形,美其名曰“小飞虹”。这座廊桥是我国园林中廊桥的精品,非常精巧,廊栏为朱红色木栏,整条长廊有两两相对的八根黑漆圆柱,稳稳架起廊顶,廊顶上铺设黛瓦,两边花边滴水檐,檐下还饰以镂空花边挂落。长廊内垂吊古色古香的宫灯盏盏,廊东悬一横匾,上书“小飞虹”三字。早在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便有《拙政园小飞虹图咏》,题道:“知君小试济川才,横绝寒流引飞渡”。

    国外有廊桥遗梦,苏州园林的廊桥梦接古今,它是游者的精神栖居地。

    苏州园林主人推崇淡泊、平和,不求奢华,容膝自安,家无长物,琴书自乐,恬和养神。一丘一壑之中寄寓了广阔的心灵世界。晚清朴学大师俞樾的书斋花园曲园,简朴素雅,俞樾在自撰的《曲园记》中作过如下阐述:“曲园者,一曲而已,强被园名,聊以自娱者也用卫公子荆法,以一‘苟’字为之世之所谓园者,高高下下,广袤数十亩,以吾园方之,勺水耳、卷石耳。惟余本窭人,半生赁庑。兹园虽小,成之维艰。传曰‘小人务其小者’,取足自娱,大小固弗论也。”公子荆是春秋卫国大夫,吴公子季札曾称之为君子。孔子也对他的节俭赞美有加,《论语·子路》载:“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俞樾半生赁庑,在此前已经四移其居,最后因得友人资助,方得以构地建屋,“但取粗可居,焉敢穷土木”,厅堂用材都不粗大,甚至小园中的叠石和花木也均为友人资助。“卷石与勺水,聊复供流连”,也已足矣。他将其厅颜“乐知堂”,也即此意。苏州的两个“半园”也都有知足不求全之意,如清吴云为南半园题联说:“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宋程俱的“蜗庐”、清尤侗的“亦园”、民国吴待秋的“残粒园”,都标榜寡欲薄利、容膝自安之意。

    苏州园林色彩淡雅,避免了强刺激的大红色和金黄色,园林中植物以长绿者多于落叶者,绿色平静安定,有利于创造恬静幽雅的生活环境。

    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苏州园林的各大景点不堪游客之重,且看一组数据。

    一般情况下,游憩用地生态容量计算参照城镇公园的标准:每人50—300平方米。以面积最大的拙政园为例,拙政园占地面积为5.2万平方米。如果游人进园时间平均为3小时,那么每天可以周转2.66次,每天游客的容量可为2772人次,年游客人数可达100万人次,2003年实际游客人次与之齐平,2002年实际游客人次与之相比高出62万人次左右。目前的问题集中在游客相对集中的黄金季节。而虎丘山风景游览设施允许游人与游客之间比例失衡是虎丘西扩的重要原因。1992年到2001年间,年游客量最高为305万人次,年游客量最低为187万人次,十年平均游客量为227万人次,平均日游客量为6240人次。按照虎丘山15.73公顷游览面积,每个游人占用景点面积60平方米,则可容纳游人0.26万人次。按照游憩用地生态容量计算,以每人200平方米计算,则仅能容纳800人,但实际上游人的数量明显超过了应游人量。特别是在每年春秋两季5、8、9、10月份人数最多,平均每月游客量达到8800人次,人均占有游览面积仅为17平方米。

    一个诗意的时代结束了,一个物欲的时代扑面而来。

    谁都想争先恐后,怕去晚了什么都看不到。

    但事实上的确看不到了。

    由于园林的游客太多,古诗里所描述的“雨打芭蕉”意境,现在根本无法体味。

    “雨打芭蕉”是苏州园林里的一个经典景致。静静站在回廊里,或是坐在花窗旁,独自倾听雨点落在芭蕉上发出的声音,这让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陶醉。苏州园林的美只有在很清净的环境中才能体会到,如果人太多了,它的美就被破坏了。

    其实,像“雨打芭蕉”这样在特定场合下才能出现的特殊景点,在苏州的古典园林还有很多。然而,苏州有关部门并没有把这个景点开发出来,一直湮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仔细一想有关部门也确有难言之遥

    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哪有滚滚而来的财富?

    雨打芭蕉能打出钱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