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财富与机遇——驾驭财富,握住财富之手(1)(2/2)
《机遇改变命运》作者:文锦 2017-04-10 13:17
界的经营奇才奥利莱以善于经营而闻名。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商人,尤其是他于1921年的波兰之行使他的经商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波兰,奥利莱做得十分成功的生意无疑是钢笔生意。他果断做出在波兰投资办钢笔厂的决定是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有一次,他在波兰街头闲逛,忽然想要写点东西,于是信步走进一家文具商店准备买一支钢笔,但是一问价格,却令他大吃一惊,在英国同样的只要3美分的一支钢笔在这里却被卖到了26美分,之所以这么昂贵,是因为这些钢笔都是由德国进口的,而且数量有限。
若有所思的奥利莱为自己的意外发现而惊喜,很快,他就对波兰的市场进行了一番详细、周密的调查,结果更令他兴奋不已。导致钢笔价格昂贵的主要原因是数量少,在当时,全波兰只有一家钢笔生产厂,而且由于战争的影响,钢笔厂的生产能力也很有限。
奥利莱当即决定,在波兰投资办钢笔厂。奥利莱的要求很快得到批复,奥利莱立即开始筹划,很快,工厂就投入了运营。到了1926年,这个工厂生产的钢笔不仅满足了波兰的市场,而且先后出口到英国、中国、土耳其等十余个国家。
正是依靠小小的钢笔,依靠他敏锐的思维和高效率的行动,在波兰的土地上,奥利莱赚取了上百万美元,又一次在他享誉世界的经商奇迹史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奇迹的创造除开运气的成分,还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因为机遇是勤奋的代名词,它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奥利莱明白抓住机遇就意味着成功的起航,奇迹的开始。他正是凭借他敏锐的判断力和创新精神抓住了一个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在世界商业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接一幕的奇迹。
走属于自己的路
一个成功人士,对于已有的成就而言,如果是靠在别人大树的余荫下取得的,那么就应考虑如何开创一条自己的路,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应该有“自立为王”的决心,事实上很多人成功,都是通过走自己的路实现的。
日本三洋公司总经理井植薰,14岁从偏僻的乡村来到都市(大阪),来到他姐夫的松下电器制造所(后来的公司),经过25年苦拼,已经成了收入甚丰、职位甚高的公司高层主管,按理说他完全就可以继续在松下做下去了。可是,36岁的他萌发了辞职的念头,开始打算走自己的路。
决心已定,接下来就要捕捉时机。到他39岁辞职的1949年12月,他认为时机已经来到,他说:我总感到,我在松下公司的路已经走到了尽头,想要谋求更大的发展,非得自己干自己的事业不可。而且,日本战败以后,松下公司因战时从事军需品的生产而受到整肃,松下幸之助则被盟军司令部指认为“财阀”,行为受到种种限制。这就更加促成了我离开松下的决心。这是他决心走自己的路时,他所在的松下公司的内部时机。
在波兰,奥利莱做得十分成功的生意无疑是钢笔生意。他果断做出在波兰投资办钢笔厂的决定是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有一次,他在波兰街头闲逛,忽然想要写点东西,于是信步走进一家文具商店准备买一支钢笔,但是一问价格,却令他大吃一惊,在英国同样的只要3美分的一支钢笔在这里却被卖到了26美分,之所以这么昂贵,是因为这些钢笔都是由德国进口的,而且数量有限。
若有所思的奥利莱为自己的意外发现而惊喜,很快,他就对波兰的市场进行了一番详细、周密的调查,结果更令他兴奋不已。导致钢笔价格昂贵的主要原因是数量少,在当时,全波兰只有一家钢笔生产厂,而且由于战争的影响,钢笔厂的生产能力也很有限。
奥利莱当即决定,在波兰投资办钢笔厂。奥利莱的要求很快得到批复,奥利莱立即开始筹划,很快,工厂就投入了运营。到了1926年,这个工厂生产的钢笔不仅满足了波兰的市场,而且先后出口到英国、中国、土耳其等十余个国家。
正是依靠小小的钢笔,依靠他敏锐的思维和高效率的行动,在波兰的土地上,奥利莱赚取了上百万美元,又一次在他享誉世界的经商奇迹史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奇迹的创造除开运气的成分,还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因为机遇是勤奋的代名词,它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奥利莱明白抓住机遇就意味着成功的起航,奇迹的开始。他正是凭借他敏锐的判断力和创新精神抓住了一个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在世界商业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接一幕的奇迹。
走属于自己的路
一个成功人士,对于已有的成就而言,如果是靠在别人大树的余荫下取得的,那么就应考虑如何开创一条自己的路,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应该有“自立为王”的决心,事实上很多人成功,都是通过走自己的路实现的。
日本三洋公司总经理井植薰,14岁从偏僻的乡村来到都市(大阪),来到他姐夫的松下电器制造所(后来的公司),经过25年苦拼,已经成了收入甚丰、职位甚高的公司高层主管,按理说他完全就可以继续在松下做下去了。可是,36岁的他萌发了辞职的念头,开始打算走自己的路。
决心已定,接下来就要捕捉时机。到他39岁辞职的1949年12月,他认为时机已经来到,他说:我总感到,我在松下公司的路已经走到了尽头,想要谋求更大的发展,非得自己干自己的事业不可。而且,日本战败以后,松下公司因战时从事军需品的生产而受到整肃,松下幸之助则被盟军司令部指认为“财阀”,行为受到种种限制。这就更加促成了我离开松下的决心。这是他决心走自己的路时,他所在的松下公司的内部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