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管理与机遇——巧于管理,展示企业魅力(8)(2/2)
《机遇改变命运》作者:文锦 2017-04-10 13:17
蟹的人”的誓言,变成现实。而汉森和谢利在“微软”公司向正规化国际化大公司发展的道路上,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在知识经济的年代,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有谁发现并合理地利用了人才,谁就会依靠这些人才发现并掌握新的机会,也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比尔?盖茨当然深知其中的真谛,因此,他以自己所独具的“黄金眼”识别并建立起了一套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这使得他的“微软”公司在本行业的各项竞争中都能独占鳌头,获取领先优势。
1983年,为了尽快开发出具有图形界面功能的新型软件,更大范围内占领应用软件的市场,“微软”公司开始了“视窗”软件的开发研制项目,并宣布在1984年底之前投放市场。
但不同以往的是,这个项目的开发研制出人意料地缓慢。直到1984年8月,“视窗”软件还没有开发研制出来,更不必说投放市场了。为此,媒体以讥讽的口吻将“泡泡软急的头衔“赠给”了“视窗”项目。
正在这种进退维谷的情况下,经过了一番细致深入的调查与研究,谢利发现了问题存在的内在根源,他立即开始着手解决问题:除去继续技术上的攻关以外,他还将开发“视窗”的项目组分成几个部分,指定专人负责各自的业务;另外,他又更换了“视窗”的产品经理;在此基础上,他把程序设计的高手康森调入研究小组,负责图形界面的具体设计工作:当具体工作进入正规之后,盖茨则可将全部精锐力量投入研究“视窗”的总体框架之中。
经过谢利的这样一番布置之后,经够长的一段时间,“视窗”的开发与研制进入了最后的收尾阶段,很快,盖茨欣喜若狂地得知,“视窗”已经可以投放市场了。
1989年末,经过各部门的齐心合力,“微软”公司向世界推出“视窗”1.0版,随后紧接着便是“视窗”3.0版等系列产品。
不要忘掉人才投资
曾有很多民营企业老总总结过由于人才问题上的短见行为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危害。
世界著名大公司往往具有高瞻远瞩的人才观,著名的美国惠普公司就是这样。
美国惠普电子仪器公司在吸收人才、智力投资方面,历来具有高瞻远瞩、大刀阔斧的特点。他们同斯坦福大学有协议,公司的技术干部、管理干部可在业余时间到大学有关专业旁听,以进行知识更新。他们规定,公司的几万名职工,每周必须至少拿出20小时学习业务知识。每年,惠普公司有25%的职工可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深造。培养人才所花的资金占公司总销售额的1/10,所花的人力占公司人力的1/10。这个公司还有专职研究人员700余人。
在知识经济的年代,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有谁发现并合理地利用了人才,谁就会依靠这些人才发现并掌握新的机会,也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比尔?盖茨当然深知其中的真谛,因此,他以自己所独具的“黄金眼”识别并建立起了一套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这使得他的“微软”公司在本行业的各项竞争中都能独占鳌头,获取领先优势。
1983年,为了尽快开发出具有图形界面功能的新型软件,更大范围内占领应用软件的市场,“微软”公司开始了“视窗”软件的开发研制项目,并宣布在1984年底之前投放市场。
但不同以往的是,这个项目的开发研制出人意料地缓慢。直到1984年8月,“视窗”软件还没有开发研制出来,更不必说投放市场了。为此,媒体以讥讽的口吻将“泡泡软急的头衔“赠给”了“视窗”项目。
正在这种进退维谷的情况下,经过了一番细致深入的调查与研究,谢利发现了问题存在的内在根源,他立即开始着手解决问题:除去继续技术上的攻关以外,他还将开发“视窗”的项目组分成几个部分,指定专人负责各自的业务;另外,他又更换了“视窗”的产品经理;在此基础上,他把程序设计的高手康森调入研究小组,负责图形界面的具体设计工作:当具体工作进入正规之后,盖茨则可将全部精锐力量投入研究“视窗”的总体框架之中。
经过谢利的这样一番布置之后,经够长的一段时间,“视窗”的开发与研制进入了最后的收尾阶段,很快,盖茨欣喜若狂地得知,“视窗”已经可以投放市场了。
1989年末,经过各部门的齐心合力,“微软”公司向世界推出“视窗”1.0版,随后紧接着便是“视窗”3.0版等系列产品。
不要忘掉人才投资
曾有很多民营企业老总总结过由于人才问题上的短见行为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危害。
世界著名大公司往往具有高瞻远瞩的人才观,著名的美国惠普公司就是这样。
美国惠普电子仪器公司在吸收人才、智力投资方面,历来具有高瞻远瞩、大刀阔斧的特点。他们同斯坦福大学有协议,公司的技术干部、管理干部可在业余时间到大学有关专业旁听,以进行知识更新。他们规定,公司的几万名职工,每周必须至少拿出20小时学习业务知识。每年,惠普公司有25%的职工可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深造。培养人才所花的资金占公司总销售额的1/10,所花的人力占公司人力的1/10。这个公司还有专职研究人员7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