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怎样不为孩子的任性而生气(2/2)
《做不生气的父母》作者:滕婧 2017-04-10 13:46
乱当中!奇奇妈匆忙地跟老同学们道别,饭也没顾上吃,就把哭得一塌糊涂的奇奇拖出了杨阿姨的家。
回到家里奇奇挨了一顿好打,小家伙竟然趁妈妈没注意的时候,给爷爷奶奶打了电话告妈妈的状,半个小时不到,爷爷奶奶就火速来到家里了。
“奇奇还是个小孩子,你干吗下这么重的手打他?”奶奶看着满脸泪花的奇奇,心疼得要命。
“妈,您不知道,他今天太过分、太任性了!”
“这么大点儿的孩子,能有多任性?他懂什么呀?说什么你也不该这么打我孙子!”奶奶把奇奇揽在怀里。
“妈,您不能这么惯着孩子……”
“我怎么惯孩子了?你这么打孩子就没有想过我们老人心里是什么滋味吗?”
憋了一肚子气的奇奇妈,什么都不想多说了,她默默走进卧室,眼泪一个劲儿地往下流。从前乖巧听话的儿子,今天变成了一个“人见人不爱”的任性大王,这究竟是谁的错?
点评:
孩子任性,父母头疼,这是必然的。可是任性的毛病并非是天生的,绝大多数孩子的任性,都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的。有的孩子是因为自身的认知水平不够,有的是因为模仿身边人的任性行为,有的是因为家长过于迁就,有的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得当,还有的是因为家庭内部成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善于察言观色的孩子便知道了自己是有“靠山”的,任性的毛病当然也就愈演愈烈了。
父母为何生气:
◇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从不懂得体谅父母的感受。
◇ 不分场合、不分轻重地随着自己的性子来,着实让人生气。
◇ 在有外人在场的情形下,孩子的任性行为让父母觉得很没有面子。
◇ 父母的权威受到了孩子的蔑视。
◇ 为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心。
解决方案:
◇ 在家庭内部建立“互相尊重”、“文明讲理”的氛围,尤其是做父母的,自己尤其应该注意在孩子面前避免发生任性不讲理的行为。
◇ 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能迁就。娇惯是任性得以滋生的土壤,父母要分清楚热爱和溺爱。
◇ 鼓励孩子多参加群体活动,这有利于孩子学会合作、沟通、包容、理解。
◇ 支持孩子多交朋友,尤其是性情温良的朋友,对孩子会有很好的影响。
◇ 父母避免“以任性制任性”的情况出现,不管孩子的任性让你如何恼火,你都要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理性的状态下处理问题。
◇ 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统一认识,要保持一致,不要让孩子感到家里永远都有人包容他错误的行为。大人之间如果确实对某些教育方法有不同意见,也应该避开孩子商量,而不是当着孩子的面争个高下。
◇ 适当的惩罚,对于矫正孩子的任性也是有积极作用的,这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是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的。
◇ 多从正面鼓励他“不任性”的行为,当发现他有明理、懂事的表现时,要及时表扬。
回到家里奇奇挨了一顿好打,小家伙竟然趁妈妈没注意的时候,给爷爷奶奶打了电话告妈妈的状,半个小时不到,爷爷奶奶就火速来到家里了。
“奇奇还是个小孩子,你干吗下这么重的手打他?”奶奶看着满脸泪花的奇奇,心疼得要命。
“妈,您不知道,他今天太过分、太任性了!”
“这么大点儿的孩子,能有多任性?他懂什么呀?说什么你也不该这么打我孙子!”奶奶把奇奇揽在怀里。
“妈,您不能这么惯着孩子……”
“我怎么惯孩子了?你这么打孩子就没有想过我们老人心里是什么滋味吗?”
憋了一肚子气的奇奇妈,什么都不想多说了,她默默走进卧室,眼泪一个劲儿地往下流。从前乖巧听话的儿子,今天变成了一个“人见人不爱”的任性大王,这究竟是谁的错?
点评:
孩子任性,父母头疼,这是必然的。可是任性的毛病并非是天生的,绝大多数孩子的任性,都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的。有的孩子是因为自身的认知水平不够,有的是因为模仿身边人的任性行为,有的是因为家长过于迁就,有的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得当,还有的是因为家庭内部成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善于察言观色的孩子便知道了自己是有“靠山”的,任性的毛病当然也就愈演愈烈了。
父母为何生气:
◇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从不懂得体谅父母的感受。
◇ 不分场合、不分轻重地随着自己的性子来,着实让人生气。
◇ 在有外人在场的情形下,孩子的任性行为让父母觉得很没有面子。
◇ 父母的权威受到了孩子的蔑视。
◇ 为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心。
解决方案:
◇ 在家庭内部建立“互相尊重”、“文明讲理”的氛围,尤其是做父母的,自己尤其应该注意在孩子面前避免发生任性不讲理的行为。
◇ 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能迁就。娇惯是任性得以滋生的土壤,父母要分清楚热爱和溺爱。
◇ 鼓励孩子多参加群体活动,这有利于孩子学会合作、沟通、包容、理解。
◇ 支持孩子多交朋友,尤其是性情温良的朋友,对孩子会有很好的影响。
◇ 父母避免“以任性制任性”的情况出现,不管孩子的任性让你如何恼火,你都要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理性的状态下处理问题。
◇ 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统一认识,要保持一致,不要让孩子感到家里永远都有人包容他错误的行为。大人之间如果确实对某些教育方法有不同意见,也应该避开孩子商量,而不是当着孩子的面争个高下。
◇ 适当的惩罚,对于矫正孩子的任性也是有积极作用的,这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是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的。
◇ 多从正面鼓励他“不任性”的行为,当发现他有明理、懂事的表现时,要及时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