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尊重孩子的委屈(2)(2/2)
《孩子,不可以》作者:陈德军 2017-04-10 14:22
家长应该先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大人有很多解不开的疙瘩时,就会向亲朋好友大倒苦水,想找个人说说知心话,这并不是去寻找哪个人的帮助,只是希望他能够倾听,表达出对自己的理解就足够了。如果那个人在一旁,“不懂风情”,甚至来一些“添油加醋”,或许他的出发点很好,建议也是没得说,但当事人仍会感觉很孤独无助,甚至有一种被伤害的感觉,于是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只想逃之夭夭。
孩子也和我们一样,他们不接受我们的意见,不要急,否则我们不成孩子了吗?我们应该冷静下来,耐心地和孩子沟通,理解他们的心情,然后,一起商量决定如何做才能解决问题,这才是事情的关键。
案例2:亲戚的一个儿子叫小华,今年上初一。一天亲戚给我打来电话:“孩子拒绝上学,谁劝也不行。”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小华的英语成绩很差,英语老师脾气火爆,经常当着全班的人训斥他,小华觉得自己脸上挂不住,时间一长,就不愿意去上学。就因为这,亲戚再也没有办法说服孩子去上学。
所以,打电话向我求助。我问她:“你给孩子说了吗?老师那样做全是为了他好。”
亲戚说:“说了,我也知道老师也是为了小华好。”
其实,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他说的虽然合情合理,但并没有让孩子理解,孩子因此很固执。“老师那样做全是为了你好”这是我们习惯说的话,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不尊重,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问题本身是,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法都不对,老师不应常用训斥的方法对待小华,以逼他努力学习,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让他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家长呢,没有理解事情的原委,只是把思维集中在不想学这个表面现象上。
后来,我给他儿子打了一个电话:“老师是怎么训斥你的?”小华一看找到了知音,把“五脏六腑”给我倒了个遍。我接着说:你的英语成绩不好,这是你的问题。老师发脾气,那是他的问题。老师发脾气,并不是你的不对,是老师不对,你没有必要自责自己……”
听完我的一席话之后,他很快就给我说:“我知道了,我去上学。”
这个孩子在表面上不想上学,实际不是,他只是觉得自己受了羞辱而已。家长如果理解了孩子的这种感受,并帮他分清真正的是非,而不是自己的“自以为是”——大人永远是为了你好这种谬论。孩子如果感觉自己被理解时,心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放下自己极端的行为。否则,父母如果不考虑孩子的情绪,而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孩子不理智的行为上,就很难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甚至使孩子越来越极端。因此,成熟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问题,而是在第一时间处理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