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尊重孩子的委屈(7)(2/2)
《孩子,不可以》作者:陈德军 2017-04-10 14:22
了孩子胆怯的个性。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害怕,就容易遇到危险,但小孩子过于胆小怕事同样容易遭受危险。他们不敢和别人玩,不愿意和其他的小朋友接触和沟通,甚至不愿意面对这个世界,眼里只有自己的父母。这说明孩子们的心灵特别稚嫩,经不得小风浪的冲刷。平时,父母和老师应及时发现孩子的这种心理,并给予抚慰,就能使孩子免受伤害。
孩子为什么容易害怕
害怕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活动,就像高兴和痛苦一样,但过度害怕就会影响到人的交往和个人魅力的展现,人们才觉得它需要克服。很多情况下,害怕是一种错觉,是人们把预期的感觉当做真正的事实,因此提前感到了压力、挫折、痛苦。
对于孩子而言,年龄小,认识事物非常有限,心理上还不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心中具有恐惧心理,如果我们过于责怪和批评他们,他们就会过分害怕而对其身心健康不利。这也主要是由于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够,有怕做错事的恐惧心理。如果这时没有给孩子指明问题的所在,孩子得不到引导,就会自然地产生恐惧心理。
近年来,有关小学生自杀的例子比较多。曾几何时,有4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集体喝农药后跳水自杀。后来警察调查的原因是由于老师的批评过火所致;一个中学生因父母的过分责怪而服毒自杀;一个高中学生忍受不了高考的压力而跳楼自杀……这一连串的孩子自杀事故,一方面是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与孩子的自身有关。
有的孩子被过分溺爱,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一旦遇到外界的挫折便恐惧,缺乏勇敢面对的素质,这样的孩子就容易走向极端。有的父母自身做得不够好,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往往也非常害怕。比如,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不能“朝令夕改”,让孩子心中失去了标准,左右为难,心中充满矛盾和压力,不知道自己到底如何应对。
还有,一些很平常的事情,由于人们的过分渲染和描述,使事物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而孩子没有分辨能力再加上自己的想像,使事物变得更加神秘,孩子便感到害怕。
如何让小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
人的活动是受意识所支配的,表层意识受更深层意识所控制,因此,经过一定的自我训练,害怕是可以自我克服的。
◎ 鼓励、支持孩子,不要嘲弄、吓唬孩子。面对爱哭、爱闹、不听话的孩子,要肯定孩子的感受,认真听孩子讲述事情的经过,鼓励孩子逐渐面对害怕。
◎ 孩子即使做错了事,也不要过分责怪孩子。
◎ 父母让孩子静下来,告诉孩子,必须正视恐惧,顺藤摸瓜地问自己,你怕的到底是什么?没有可怕的,没有什么损失,那就不要害怕。
◎ 克服面向公众讲话的恐惧感。自己可以分析一下,你怕什么?其实没什么,就是怕丢人,出洋相,不成功……那么损失在哪里呢,没有损失,只有收获,巨大的收获,不可用价格衡量的成功。
总之,心理健康是中小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孩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不仅是学校教育应该承担的功能,而且是家庭教育的题中之意。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学业教育的延伸,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健康的、勇敢的人。
培养和锻炼孩子的勇敢精神
◎ 锻炼。勇敢是后天形成的,孩子要在平时生活中通过培养得到。空闲时,父母可带孩子一起野游、爬山,或进行攀岩之类的活动,这些都是锻炼孩子勇敢的好方法。
◎ 熏陶。父母在生活中要经常给孩子灌输有关勇敢的故事和伟人勇敢的事迹,润物细无声,让孩子在潜意识中播下勇敢的种子。
◎ 表率。父母在平时生活中,遇到事情要勇于挺身而出,让孩子耳濡目染,树立榜样。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害怕,就容易遇到危险,但小孩子过于胆小怕事同样容易遭受危险。他们不敢和别人玩,不愿意和其他的小朋友接触和沟通,甚至不愿意面对这个世界,眼里只有自己的父母。这说明孩子们的心灵特别稚嫩,经不得小风浪的冲刷。平时,父母和老师应及时发现孩子的这种心理,并给予抚慰,就能使孩子免受伤害。
孩子为什么容易害怕
害怕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活动,就像高兴和痛苦一样,但过度害怕就会影响到人的交往和个人魅力的展现,人们才觉得它需要克服。很多情况下,害怕是一种错觉,是人们把预期的感觉当做真正的事实,因此提前感到了压力、挫折、痛苦。
对于孩子而言,年龄小,认识事物非常有限,心理上还不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心中具有恐惧心理,如果我们过于责怪和批评他们,他们就会过分害怕而对其身心健康不利。这也主要是由于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够,有怕做错事的恐惧心理。如果这时没有给孩子指明问题的所在,孩子得不到引导,就会自然地产生恐惧心理。
近年来,有关小学生自杀的例子比较多。曾几何时,有4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集体喝农药后跳水自杀。后来警察调查的原因是由于老师的批评过火所致;一个中学生因父母的过分责怪而服毒自杀;一个高中学生忍受不了高考的压力而跳楼自杀……这一连串的孩子自杀事故,一方面是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与孩子的自身有关。
有的孩子被过分溺爱,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一旦遇到外界的挫折便恐惧,缺乏勇敢面对的素质,这样的孩子就容易走向极端。有的父母自身做得不够好,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往往也非常害怕。比如,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不能“朝令夕改”,让孩子心中失去了标准,左右为难,心中充满矛盾和压力,不知道自己到底如何应对。
还有,一些很平常的事情,由于人们的过分渲染和描述,使事物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而孩子没有分辨能力再加上自己的想像,使事物变得更加神秘,孩子便感到害怕。
如何让小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
人的活动是受意识所支配的,表层意识受更深层意识所控制,因此,经过一定的自我训练,害怕是可以自我克服的。
◎ 鼓励、支持孩子,不要嘲弄、吓唬孩子。面对爱哭、爱闹、不听话的孩子,要肯定孩子的感受,认真听孩子讲述事情的经过,鼓励孩子逐渐面对害怕。
◎ 孩子即使做错了事,也不要过分责怪孩子。
◎ 父母让孩子静下来,告诉孩子,必须正视恐惧,顺藤摸瓜地问自己,你怕的到底是什么?没有可怕的,没有什么损失,那就不要害怕。
◎ 克服面向公众讲话的恐惧感。自己可以分析一下,你怕什么?其实没什么,就是怕丢人,出洋相,不成功……那么损失在哪里呢,没有损失,只有收获,巨大的收获,不可用价格衡量的成功。
总之,心理健康是中小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孩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不仅是学校教育应该承担的功能,而且是家庭教育的题中之意。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学业教育的延伸,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健康的、勇敢的人。
培养和锻炼孩子的勇敢精神
◎ 锻炼。勇敢是后天形成的,孩子要在平时生活中通过培养得到。空闲时,父母可带孩子一起野游、爬山,或进行攀岩之类的活动,这些都是锻炼孩子勇敢的好方法。
◎ 熏陶。父母在生活中要经常给孩子灌输有关勇敢的故事和伟人勇敢的事迹,润物细无声,让孩子在潜意识中播下勇敢的种子。
◎ 表率。父母在平时生活中,遇到事情要勇于挺身而出,让孩子耳濡目染,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