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跨越负面性格的樊篱(2)
《一生三好》作者:文谨 2017-04-10 15:39
第十二章跨越负面性格的樊篱(2)
如今的社会是“能力+机遇”的社会,张声虽然在大学里的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事实已经证明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年轻人。而小毛虽然有某方面的才华,却一直缺乏机遇,这个时候对小毛来说,一次难得的机遇比什么都重要,可他居然会因为怕在同学面前丢脸(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好丢脸的)而放弃已经来到面前的机遇,这并不能算是什么骨气,只能算是死要面子,这种性格上的问题无疑会让成功的机遇一次次地从其面前溜走。
学会取舍,实际上就是学会生活。人的一生就如一条大河,不可能一直向前,直通大海,必然要根据地势、地貌,弯弯曲曲,七拐八扭。人生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当人处于逆境的时候,或者说倒霉的时候,就应该委曲求全,收起锋芒。以屈求伸,等待时机,再创生命的辉煌。
顽固偏执 四面楚歌
自信的反面就是刚愎自用,自我崇拜,流于顽固偏执,最后落得众叛亲离。这种人的结果不是孤独地活着,就是孤独地死去。
在楚汉相争的时代,势力弱小的刘邦最终胜利了,势力强大的项羽最终却失败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项羽性格上的特征酿成的悲剧。刘邦出身贫寒,但他却拥有良好的性格,他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能够合理地使用人才,做大事不计小节。而项羽却自以为是,豪放粗心,勇有余而谋不足。
鸿门宴是秦汉之际一段著名的小插曲,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历史的走向。刘邦依靠他自己的谋略和谋士的帮助,终于摆脱了死神的威胁,项羽却因过于自信,错失良机,最后不得不自食苦果。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并率诸侯兵临函谷关。当项羽得知刘邦已定关中,而且大肆收买人心,意欲称王,不禁大怒,当即命令黥布等人攻破函谷关,大军蜂拥而上,围攻刘邦的军队。刘邦的阵脚大乱,军心一片涣散。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见风使舵,见项羽来势汹汹,便改弦易辙,趁机向项羽邀功讨封,于是便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相,珍宝尽有之。”这番话,对项羽无异于火上浇油。被项羽尊为亚父的范增也说,刘邦居山东时贪财好色,可是入关后却一反故态,珍宝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看来志向不小。他劝项羽赶紧发兵击之,不要错过机会。
正在这一紧要关头,项羽的叔父项伯连夜将实情告诉张良。项伯和张良原是好朋友,所以劝张良赶紧脱离刘邦,不要一起送死。张良认为“亡去不义”,反而拉着项伯一起去见沛公。刘邦立刻与项伯结成亲家,并且向项伯表明心迹,并许诺第二天早晨一定要亲自向项羽谢罪。项伯回到大营,将刘邦的一番心意转告项羽,并且劝项羽不要兴师动众,因为刘邦立有大功,“击之不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今的社会是“能力+机遇”的社会,张声虽然在大学里的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事实已经证明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年轻人。而小毛虽然有某方面的才华,却一直缺乏机遇,这个时候对小毛来说,一次难得的机遇比什么都重要,可他居然会因为怕在同学面前丢脸(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好丢脸的)而放弃已经来到面前的机遇,这并不能算是什么骨气,只能算是死要面子,这种性格上的问题无疑会让成功的机遇一次次地从其面前溜走。
学会取舍,实际上就是学会生活。人的一生就如一条大河,不可能一直向前,直通大海,必然要根据地势、地貌,弯弯曲曲,七拐八扭。人生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当人处于逆境的时候,或者说倒霉的时候,就应该委曲求全,收起锋芒。以屈求伸,等待时机,再创生命的辉煌。
顽固偏执 四面楚歌
自信的反面就是刚愎自用,自我崇拜,流于顽固偏执,最后落得众叛亲离。这种人的结果不是孤独地活着,就是孤独地死去。
在楚汉相争的时代,势力弱小的刘邦最终胜利了,势力强大的项羽最终却失败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项羽性格上的特征酿成的悲剧。刘邦出身贫寒,但他却拥有良好的性格,他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能够合理地使用人才,做大事不计小节。而项羽却自以为是,豪放粗心,勇有余而谋不足。
鸿门宴是秦汉之际一段著名的小插曲,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历史的走向。刘邦依靠他自己的谋略和谋士的帮助,终于摆脱了死神的威胁,项羽却因过于自信,错失良机,最后不得不自食苦果。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并率诸侯兵临函谷关。当项羽得知刘邦已定关中,而且大肆收买人心,意欲称王,不禁大怒,当即命令黥布等人攻破函谷关,大军蜂拥而上,围攻刘邦的军队。刘邦的阵脚大乱,军心一片涣散。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见风使舵,见项羽来势汹汹,便改弦易辙,趁机向项羽邀功讨封,于是便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相,珍宝尽有之。”这番话,对项羽无异于火上浇油。被项羽尊为亚父的范增也说,刘邦居山东时贪财好色,可是入关后却一反故态,珍宝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看来志向不小。他劝项羽赶紧发兵击之,不要错过机会。
正在这一紧要关头,项羽的叔父项伯连夜将实情告诉张良。项伯和张良原是好朋友,所以劝张良赶紧脱离刘邦,不要一起送死。张良认为“亡去不义”,反而拉着项伯一起去见沛公。刘邦立刻与项伯结成亲家,并且向项伯表明心迹,并许诺第二天早晨一定要亲自向项羽谢罪。项伯回到大营,将刘邦的一番心意转告项羽,并且劝项羽不要兴师动众,因为刘邦立有大功,“击之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