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社会让人感觉渺小而空虚(2/2)
《你在为谁读书Ⅲ》作者:余闲 2017-04-10 16:50
引入生产线之后,工作被分成无数个细节,工人被严格训练,像机器人做着一个重复性的工作。这样一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人沦为社会机器上的一个零件。”
“可人毕竟不是机器,对吗?”
杨略想到了近几年富士康接连出现的员工跳楼事件,他们怕是遇到了和卓别林同样的情况。
爸爸点点头。
“从心理学上来看,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部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磨损了可以更换。而他工作的成果,只是一些数字、图表,顶多是一张工资条。而工厂里的产品,似乎与他无关。他不能参与决策,也看不到最后的成果。他们会感觉,产品的生产与自己并无多大关系。于是他会觉得无聊,没有成就感,责任心也随之减少。”
“这种机械性操作确实可怕。不过,爸爸,这样的工人毕竟不多,你怎么说每个人都受到影响呢?”
“因为不但工人是这样,连决策层也不例外,他们只能通过一些模糊的信息作出判断和决策,无法控制决策的成败。还有那些老师,他们教书育人,但只能陪伴学生几年,并不知晓自己的学生日后能否成才。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很少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于是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渺小,宛如恒河沙粒。当他们面对复杂庞大的社会组织,面对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只会觉得无能为力。他们失去了对世界的把握,也失去了心灵的满足感。”
“人必须把握一点什么,才觉得满足吗?”
“不错,当一个人感觉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也无法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于世界也无能为力,内心会产生无力感、无用感,这种情绪长期淤积于心,就会形成空虚感,甚至绝望感。所以在工业文明时代,空虚、抑郁成为头号的心灵疾病。而我们的生态人,恰恰要保持心灵的饱满。”
杨略陷入了沉思。爸爸说的,自然有道理,可是——
“可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有谁能够改变这一事实呢?”
“没有办法改变,人不可能放弃富裕的工业文明,回到狩猎或农耕时代。”
“那我们没有办法了吗?”
“不,办法永远是有的。”
“什么?”
“审美创造,是生态人必备的素质。”
“你觉得,画一幅画,或是欣赏一幅画,就能改变这一切?”
杨略觉得不可思议。
但爸爸却莫测高深地一笑,往前方一指。
“前面是美术馆,在那里有三位大师在等着我们。”
杨略从来不知道,植物园里居然还有美术馆。不过他早已习惯于这种意外了,于是抱着满腹的疑问,加快了步伐。
“可人毕竟不是机器,对吗?”
杨略想到了近几年富士康接连出现的员工跳楼事件,他们怕是遇到了和卓别林同样的情况。
爸爸点点头。
“从心理学上来看,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部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磨损了可以更换。而他工作的成果,只是一些数字、图表,顶多是一张工资条。而工厂里的产品,似乎与他无关。他不能参与决策,也看不到最后的成果。他们会感觉,产品的生产与自己并无多大关系。于是他会觉得无聊,没有成就感,责任心也随之减少。”
“这种机械性操作确实可怕。不过,爸爸,这样的工人毕竟不多,你怎么说每个人都受到影响呢?”
“因为不但工人是这样,连决策层也不例外,他们只能通过一些模糊的信息作出判断和决策,无法控制决策的成败。还有那些老师,他们教书育人,但只能陪伴学生几年,并不知晓自己的学生日后能否成才。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很少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于是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渺小,宛如恒河沙粒。当他们面对复杂庞大的社会组织,面对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只会觉得无能为力。他们失去了对世界的把握,也失去了心灵的满足感。”
“人必须把握一点什么,才觉得满足吗?”
“不错,当一个人感觉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也无法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于世界也无能为力,内心会产生无力感、无用感,这种情绪长期淤积于心,就会形成空虚感,甚至绝望感。所以在工业文明时代,空虚、抑郁成为头号的心灵疾病。而我们的生态人,恰恰要保持心灵的饱满。”
杨略陷入了沉思。爸爸说的,自然有道理,可是——
“可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有谁能够改变这一事实呢?”
“没有办法改变,人不可能放弃富裕的工业文明,回到狩猎或农耕时代。”
“那我们没有办法了吗?”
“不,办法永远是有的。”
“什么?”
“审美创造,是生态人必备的素质。”
“你觉得,画一幅画,或是欣赏一幅画,就能改变这一切?”
杨略觉得不可思议。
但爸爸却莫测高深地一笑,往前方一指。
“前面是美术馆,在那里有三位大师在等着我们。”
杨略从来不知道,植物园里居然还有美术馆。不过他早已习惯于这种意外了,于是抱着满腹的疑问,加快了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