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孔子:我已尽力,便可无憾(1)
《你在为谁读书Ⅲ》作者:余闲 2017-04-10 16:50
2 孔子:我已尽力,便可无憾(1)
结束了十四年的中原漂泊,孔子终于回到鲁国。第二年春天,趁风和日丽,孔子与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坐在亭子里。亭子边上百花盛开,清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
孔子已是须发皆白,不过长年的奔波,并没有损减他乐观轻松的气质。
“各位,不妨说说你们的志向吧。”
他的这些弟子,子路长于治军,冉有长于理财,公西华长于外交礼节,都是一时豪杰。他们也自视颇高,想要有所作为,讲得壮怀激烈。
孔子听了,笑而不答。
一旁的曾点正在弹琴,陶醉于美景之中,似乎没有听见师兄弟们的慷慨陈词。
“曾点,谈谈你的志向吧?”
曾点听到老师询问,就站起来,深深作了个揖。
“我的志向与他们不同。”
“不妨说来听听。”
“老师,我说不出什么冠冕堂皇的话。我的志向,不过是在暮春时节,穿上春装,与五六个年轻人,率七八个儿童,去沂水之滨游玩一番,在沂水中沐浴,到求雨台去兜风,唱着歌,尽兴而归。”
其他三个人都在窃笑。大丈夫当胸怀天下,曾点却只惦记着春游行乐,未免太小家子气了。
他们没想到的是,孔子居然叹道:“多好啊,我赞成曾点,我心里也很向往啊。”
子路的脸上露出不悦的神情。
“老师——”
孔子看子路已是六十岁的人了,却还是小孩子的作态,并无半点长进,心里不由一声叹息。他夸奖曾点,并非鼓励无所作为,而是希望点拨弟子,让他们的心胸更为广阔。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志气甚高,各有专长,他们一意进取,这自然是好的。但如今世道纷乱,霸道日盛,王道日衰,若是满腹才学不得重用,难免会郁郁不得志。因此他赞同曾点的放情事外,能从容自得于日常美景之间,让焦灼的心灵吸收一些灵气,保持活泼与安宁。
可这种体悟,对于孔子而言,也是来之不易。
孔子早年生活困难,立志学习,终于学问通达,在鲁国当到了太都宰,相当于首都市长,很有些作为,于是升任为大司寇,在夹谷会盟中,凭借一张利嘴,讨回了鲁国失地汶上三城。齐国着急了,送了些美女财物给鲁公,让鲁公无心理政。此时,孔子的政策受到贵族的排挤,只得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希望在列国中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国君,让他推广仁政。
但现实却无比残酷。他们到过了许多的诸侯国,拜访了一位又一位的国君。但国君们关心的只是军事,希望凭武力征服邻国,积敛财富。
比如,老朽的卫灵公向他请教战阵的事情。
孔子顶了回去:“有关礼仪的事情,我是曾听人说过;至于战阵的事,一直没有学过。”
于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加上楚昭王邀请他前去楚国,于是孔子再次上路。不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结束了十四年的中原漂泊,孔子终于回到鲁国。第二年春天,趁风和日丽,孔子与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坐在亭子里。亭子边上百花盛开,清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
孔子已是须发皆白,不过长年的奔波,并没有损减他乐观轻松的气质。
“各位,不妨说说你们的志向吧。”
他的这些弟子,子路长于治军,冉有长于理财,公西华长于外交礼节,都是一时豪杰。他们也自视颇高,想要有所作为,讲得壮怀激烈。
孔子听了,笑而不答。
一旁的曾点正在弹琴,陶醉于美景之中,似乎没有听见师兄弟们的慷慨陈词。
“曾点,谈谈你的志向吧?”
曾点听到老师询问,就站起来,深深作了个揖。
“我的志向与他们不同。”
“不妨说来听听。”
“老师,我说不出什么冠冕堂皇的话。我的志向,不过是在暮春时节,穿上春装,与五六个年轻人,率七八个儿童,去沂水之滨游玩一番,在沂水中沐浴,到求雨台去兜风,唱着歌,尽兴而归。”
其他三个人都在窃笑。大丈夫当胸怀天下,曾点却只惦记着春游行乐,未免太小家子气了。
他们没想到的是,孔子居然叹道:“多好啊,我赞成曾点,我心里也很向往啊。”
子路的脸上露出不悦的神情。
“老师——”
孔子看子路已是六十岁的人了,却还是小孩子的作态,并无半点长进,心里不由一声叹息。他夸奖曾点,并非鼓励无所作为,而是希望点拨弟子,让他们的心胸更为广阔。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志气甚高,各有专长,他们一意进取,这自然是好的。但如今世道纷乱,霸道日盛,王道日衰,若是满腹才学不得重用,难免会郁郁不得志。因此他赞同曾点的放情事外,能从容自得于日常美景之间,让焦灼的心灵吸收一些灵气,保持活泼与安宁。
可这种体悟,对于孔子而言,也是来之不易。
孔子早年生活困难,立志学习,终于学问通达,在鲁国当到了太都宰,相当于首都市长,很有些作为,于是升任为大司寇,在夹谷会盟中,凭借一张利嘴,讨回了鲁国失地汶上三城。齐国着急了,送了些美女财物给鲁公,让鲁公无心理政。此时,孔子的政策受到贵族的排挤,只得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希望在列国中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国君,让他推广仁政。
但现实却无比残酷。他们到过了许多的诸侯国,拜访了一位又一位的国君。但国君们关心的只是军事,希望凭武力征服邻国,积敛财富。
比如,老朽的卫灵公向他请教战阵的事情。
孔子顶了回去:“有关礼仪的事情,我是曾听人说过;至于战阵的事,一直没有学过。”
于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加上楚昭王邀请他前去楚国,于是孔子再次上路。不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