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世界核战争(2)(2/2)
《人类灭绝的10种可能》作者:李异鸣 2017-04-10 19:10
在使用核武器时将没有任何的顾虑。
TMD、NMD、《反导条约》乃至今天的核武报告,(美国)联邦政府的决策,不能不使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担心:核战争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核战争离我们很近
自1945年在日本广岛原子弹第一次用于实战以来,人类社会便与核武器相伴。为了制止战争,60年代国际社会就开始了防止核武器扩散的努力。1968年1月,联合国通过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于1995年5月将该条约无限期延长,目前已有187个国家在条约上签了字。为推动核裁军进程,1996年,联大又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但是,目前人类的头上仍然高悬着约3万余枚当量达40亿吨TNT的核武器,始终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有能力发展核武器
目前,国际社会防止核扩散,只是在条约约束下实施,由于法规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有的国家虽然是核不扩散成员国,但为谋求地区霸权主义,仍秘密进行各种核试验。据统计,现在世界上有能力、有潜力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已达50多个,一些国家出于种种考虑,长期希望研制和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如果国际社会对当今的核扩散势头制止不力,极有可能导致更加强劲的核扩散。届时,人类将面临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核战争威胁。
私人、恐怖组织也可能拥有核武器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只要掌握一定的核技术,制造核武器已经不是十分困难,已非国家所垄断,甚至民间也可能有能力生产。而苏联解体后,一些核武器流入了国际社会,核材料也成为国际走私分子的抢手货,这就使本来严峻的禁核形势更加复杂化。随着核材料、核武器的扩散,也加剧了有关国家图谋进入核门槛的野心;而如果核技术和核材料被恐怖分子所掌握,那么它对世界的和平、稳定的威胁是不可想象的。在今天这个国际环境下,技术失误和恐怖活动,都有可能引发核战争。
虽然知识化军队、智能化武器、数字化战场和信息化战争代表了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但核战争并没有远去。只要核武器存在一天,军事斗争领域就不得不考虑核武器的作用和影响。而人们就不得不受到核威胁——核战争离得我们很近!
反核扩散雷声大雨点小
随着国际社会对核武器扩散的限制,以及对核裁军的不断努力,在新世纪核武器的数量还将减少,但是至少在50年内,还不可能从世界上全部消失;而且核武器的质量还将提高,攻防兼备,三位一体,实现高度现代化;甚至微型、特殊型、模糊型和第四代核武器将相继问世,核武器的毁灭性和遏制性双重功能在新世纪里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TMD、NMD、《反导条约》乃至今天的核武报告,(美国)联邦政府的决策,不能不使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担心:核战争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核战争离我们很近
自1945年在日本广岛原子弹第一次用于实战以来,人类社会便与核武器相伴。为了制止战争,60年代国际社会就开始了防止核武器扩散的努力。1968年1月,联合国通过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于1995年5月将该条约无限期延长,目前已有187个国家在条约上签了字。为推动核裁军进程,1996年,联大又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但是,目前人类的头上仍然高悬着约3万余枚当量达40亿吨TNT的核武器,始终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有能力发展核武器
目前,国际社会防止核扩散,只是在条约约束下实施,由于法规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有的国家虽然是核不扩散成员国,但为谋求地区霸权主义,仍秘密进行各种核试验。据统计,现在世界上有能力、有潜力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已达50多个,一些国家出于种种考虑,长期希望研制和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如果国际社会对当今的核扩散势头制止不力,极有可能导致更加强劲的核扩散。届时,人类将面临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核战争威胁。
私人、恐怖组织也可能拥有核武器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只要掌握一定的核技术,制造核武器已经不是十分困难,已非国家所垄断,甚至民间也可能有能力生产。而苏联解体后,一些核武器流入了国际社会,核材料也成为国际走私分子的抢手货,这就使本来严峻的禁核形势更加复杂化。随着核材料、核武器的扩散,也加剧了有关国家图谋进入核门槛的野心;而如果核技术和核材料被恐怖分子所掌握,那么它对世界的和平、稳定的威胁是不可想象的。在今天这个国际环境下,技术失误和恐怖活动,都有可能引发核战争。
虽然知识化军队、智能化武器、数字化战场和信息化战争代表了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但核战争并没有远去。只要核武器存在一天,军事斗争领域就不得不考虑核武器的作用和影响。而人们就不得不受到核威胁——核战争离得我们很近!
反核扩散雷声大雨点小
随着国际社会对核武器扩散的限制,以及对核裁军的不断努力,在新世纪核武器的数量还将减少,但是至少在50年内,还不可能从世界上全部消失;而且核武器的质量还将提高,攻防兼备,三位一体,实现高度现代化;甚至微型、特殊型、模糊型和第四代核武器将相继问世,核武器的毁灭性和遏制性双重功能在新世纪里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