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也是历史章节目录 > 2006 一个馒头引发的网络狂欢及产业(2)

2006 一个馒头引发的网络狂欢及产业(2)(2/2)

也是历史作者:《新世纪周刊》社/编 2017-04-10 23:08
出了利润。

    在胡戈和“后舍男孩”的事迹中,网络无厘头的产业化初露端倪。

    网民需要无厘头

    在陈凯歌和胡戈为《馒头》PK时,众多网民纷纷声援胡戈,局面出现了明显的一边倒。甚至有网友振臂高呼,建议全中国的千万网友来个网络大签名,支持《馒头》。最后代表着权威和精英的陈凯歌狼狈不堪,落荒而逃。而小小平民胡戈则一夜成名,被捧为网络英雄。由此可见,网民多么需要无厘头。

    很多网友支持胡戈的理由是:他娱乐了大众。“《馒头》带给大众的快乐比《无极》要多得多”,“《无极》3.5 亿元投资带给中国人的是迷茫、无聊的情节。《馒头》给我们的是全新的创意”,“打赢这场官司,不光是为了胡戈,也是为了广大网民和影迷。因为胡戈在这个冬天带给了我们真正的快乐和新的梦想”。这些都是网民在《馒头》中,获得巨大娱乐和满足后,发自内心的表白。网民不是为了胡戈在摇旗呐喊,而是出于捍卫自身娱乐权利的需要。

    恶搞的胡戈在网民中备受宠爱,在这场PK中,以绝对的优势胜出。其实胜利的不只是胡戈,还有站在他背后的无数网民,是他们把这次无厘头运动推向了**。

    美国学者尼尔.波滋曼说,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娱乐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语言和思维方式。而无厘头绝对是娱乐的,绝对是为广大网民所喜爱的。无厘头分子们充分地利用了每一种载体,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把无厘头运动进行到底。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Flash等都成为恶搞的方式。

    下一个引发大爆炸的网络无厘头事件会是什么?我们无法预测,但是我们相信肯定会有,也许它已在酝酿之中。

    ■王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