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章节目录 > 第七章:心似黄河水茫茫(5)

第七章:心似黄河水茫茫(5)(2/2)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作者:雾满拦江 2017-04-18 18:49
纵然有人想干,士兵们也不会答应你。

    救兵如救火,你那边有火要救,这边也同样的危险,所以只能慢慢地走。

    从宁远到山海关,骑兵狂奔,一日一夜可以抵达。

    但五十万妇女儿童,大妈老伯走起来,花费了五天的时间,这个速度也已经是非常惊人的了。

    到达山海关,先安置家小,仍旧是鸡飞狗跳,闹成一团。

    这时候,李自成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了昌平。

    8. 大人物求利,小人物求名

    吴三桂放弃宁远,往援京师,其行何缓也。

    要追究责任的话,板子首先要打在崇祯的腚上。

    因为崇祯的心眼太坏。

    事实上,崇祯死就死在他心术不正上。

    崇祯这个人,是一个贪婪到了失去最起码的理性的怪物,此人不惟是嗜金银财宝如命,还有一个爱名的癖好。

    名声这个东西,是士大夫最喜欢的,许多士大夫不避刀斧、苦穷一生再挨一刀,唯一所得的,就是身后之名。

    崇祯也想要这个名。

    为了抢占名声,崇祯做事,从来习惯于先找个替罪羊,事情办得好,自己英明神武;事情办砸了,是办事的人水平太差。就拿和满清议和来说,这可以说是崇祯唯一的出路了,不管谁反对议和,他却是必须要坚持的,因为这件事对他有利。

    可是崇祯既想把事情办成,又不想承担责任,所以推出陈新甲来当替死鬼,生生把事情搞砸了。这事大家看在眼里,寒在心头。

    而放弃宁远,无疑又是件对崇祯个人有利的决定。可是崇祯又犯了贪名的老毛病,他自己不想承担责任,预先设置了杀头的罪名,想忽悠大臣们跳进去。

    可别人也不傻。

    大臣们私下议论:上有急,故行其计,即事定以弃地杀我辈,且奈何?

    意思是说:崇祯有麻烦了,所以又使坏心眼,让我们提出来放弃宁远的动议,等过后再以弃地的罪名,把责任推到大臣身上。

    所以群臣为了避免卸磨杀驴的后果,故意无视现实,死命和崇祯抬杠,一意反对放弃宁远。

    群臣们不停地开会,不停地争吵,迟迟不发命令给吴三桂。

    皇上不下达命令,却宁肯错过活命的机会,也不放过陷害别人的机会。

    崇祯不明白,大人物求利,小人物才求名。他反其道而行之,当然会死得很惨。

    大人物求利,那是因为大人物掌握着资源,容易获利,有了利益,再用钱买名声。而小人物之所以求名,那是因为小人物居于劣势,无利可图,只能搞长线的人生投资,首先积累清名,再慢慢地用好名声换取金钱。

    小人物往往不存在必须要放弃的利益,而大人物则不同,大人物如果顾及名声,就必须要放弃很大的利益份额。就拿崇祯来说,与满清议和固然会引来非议,可是他得到的是能够腾出手来解决掉李自成,获得的是国家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