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成康盛世(2/2)
《历史竟可这样读Ⅰ》作者:老丝 2017-04-18 18:55
要等周成王说完。
周成王果然继续道:洛邑刚刚建成,殷商顽族众多,周边蛮夷又跃跃欲试,叔父若不在彼常驻,岂能将其弹压?
周公旦苦笑道:陛下,我已老了。
周成王笑笑:叔父切勿推辞,令侄儿为难。此艰难之事,天下唯叔父可成之。
越老,越老谋深算。这就是周成王的逻辑。
无奈,周公旦放下包裹,披上锦袍,再次蹒跚来到了洛邑。洛邑从此亦称为成周,或者东都。
此后,周公旦的子孙即世世把守东都,且皆敬称周公。而周家王室则定在丰镐,亦即西都,这也就是西周称谓的由来。
直到周平王时,诬犬戎的侵袭,彻底放弃丰镐,迁往洛邑,西周才宣告结束,东周由此开始。
当然,周成王一年内也会到洛邑溜达两趟。只为一件事:收钱。
因为洛邑居天下之中,诸侯交通方便,所以这里成了贡赋的集中点。但周公旦却死在了西都,这是因为他每年仍坚持来向周成王述职。
周公旦临死时只说了一句遗言:把我葬回东都,无论生死,老臣都不敢有负成王重托。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公旦者,名至实归!
周公旦死后,周成王却把他葬在了岐山。周成王流着泪说:朕何忍让叔父远离宗庙社稷?且朕又何德何能敢以叔父为臣?
悲恸哉!
感动哉!
在感动中,历史上又发生了一起悲恸的事,另外一个人死掉了:周成王。
这时候周成王已亲政三十七年(约前1027年),离周公旦逝世已二十六年。
因为周公旦的知识实在太渊博无涯,能力又与日月齐辉。他为大周王朝无论是从政治、经济、礼仪、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铺垫了坚实的基础,周成王只要按照他的部署去做即可。
不犯错就是大丰收。所以,这二十六年一晃而过。
历史就是这样,有事时絮絮叨叨讲不完,像蜗牛爬。无事时却有如火箭,嗖的一声蹿出多远。
周成王驾崩后,其子周康王继位,召公、毕公两大开国元老辅眨
所以,周康王当政的二十六年更是无话可说。总之,盛世得吓人。
不过在周康王六年时,也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一个老头子死掉了。
我们的超级老熟人,阴谋界的开山鼻祖:姜子牙,享年一百一十岁。
历史上把周成王、周康王主政时期称之为:成康盛世。史载: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四十余年没人刑事犯罪,怕古今中外也仅此一例。
到这里为此,一直被后世儒生追捧得发红发紫的上古盛世就全部完结了。苏轼在他十九岁时参加高考的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开头一句:“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就鲜活地反映出这种倾慕的态度。
但,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挡不住。故事依旧,读史依旧。
也许乱世更有看头,更震撼,更刺激,可是百姓的苦有几人能看到。
深深的怜悯。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只好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安慰苍生。这句话也并不仅仅是糊弄人的放屁,有时候也真管用。
比如针对下面这位仁兄,这位仁兄当然就是周康王的接班人,他的儿子,西周的第四代君主:周昭王。
周成王果然继续道:洛邑刚刚建成,殷商顽族众多,周边蛮夷又跃跃欲试,叔父若不在彼常驻,岂能将其弹压?
周公旦苦笑道:陛下,我已老了。
周成王笑笑:叔父切勿推辞,令侄儿为难。此艰难之事,天下唯叔父可成之。
越老,越老谋深算。这就是周成王的逻辑。
无奈,周公旦放下包裹,披上锦袍,再次蹒跚来到了洛邑。洛邑从此亦称为成周,或者东都。
此后,周公旦的子孙即世世把守东都,且皆敬称周公。而周家王室则定在丰镐,亦即西都,这也就是西周称谓的由来。
直到周平王时,诬犬戎的侵袭,彻底放弃丰镐,迁往洛邑,西周才宣告结束,东周由此开始。
当然,周成王一年内也会到洛邑溜达两趟。只为一件事:收钱。
因为洛邑居天下之中,诸侯交通方便,所以这里成了贡赋的集中点。但周公旦却死在了西都,这是因为他每年仍坚持来向周成王述职。
周公旦临死时只说了一句遗言:把我葬回东都,无论生死,老臣都不敢有负成王重托。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公旦者,名至实归!
周公旦死后,周成王却把他葬在了岐山。周成王流着泪说:朕何忍让叔父远离宗庙社稷?且朕又何德何能敢以叔父为臣?
悲恸哉!
感动哉!
在感动中,历史上又发生了一起悲恸的事,另外一个人死掉了:周成王。
这时候周成王已亲政三十七年(约前1027年),离周公旦逝世已二十六年。
因为周公旦的知识实在太渊博无涯,能力又与日月齐辉。他为大周王朝无论是从政治、经济、礼仪、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铺垫了坚实的基础,周成王只要按照他的部署去做即可。
不犯错就是大丰收。所以,这二十六年一晃而过。
历史就是这样,有事时絮絮叨叨讲不完,像蜗牛爬。无事时却有如火箭,嗖的一声蹿出多远。
周成王驾崩后,其子周康王继位,召公、毕公两大开国元老辅眨
所以,周康王当政的二十六年更是无话可说。总之,盛世得吓人。
不过在周康王六年时,也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一个老头子死掉了。
我们的超级老熟人,阴谋界的开山鼻祖:姜子牙,享年一百一十岁。
历史上把周成王、周康王主政时期称之为:成康盛世。史载: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四十余年没人刑事犯罪,怕古今中外也仅此一例。
到这里为此,一直被后世儒生追捧得发红发紫的上古盛世就全部完结了。苏轼在他十九岁时参加高考的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开头一句:“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就鲜活地反映出这种倾慕的态度。
但,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挡不住。故事依旧,读史依旧。
也许乱世更有看头,更震撼,更刺激,可是百姓的苦有几人能看到。
深深的怜悯。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只好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安慰苍生。这句话也并不仅仅是糊弄人的放屁,有时候也真管用。
比如针对下面这位仁兄,这位仁兄当然就是周康王的接班人,他的儿子,西周的第四代君主:周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