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攻赵不胜,起而攻韩(2)(2/2)
《谋秦》作者:慕寒 2017-04-18 19:17
赵王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冒着被匈奴乘机进犯的危险,决定抽掉镇守边关的李牧,让其出任大将军一职,全面担负抗击秦军的重任。
李牧被任命抗秦的大将军后,果然神勇无敌,不负众望。他率兵进攻宜阳,与秦军大将桓在肥(今河北藁城市西南)展开激战。由于秦军连连获胜,所向披靡,以为没有谁能够与其抗衡,故而有些轻敌;再加上桓指挥不利,这一战,赵军把秦军打得丢盔弃甲。桓侥幸捡了一条性命,但他不敢回秦复命,唯恐被秦王嬴政所杀,因为这还是秦国近年来第一次遭受到这么大的失败,按照秦国的律法,秦王嬴政必然不会放过他。于是,只好投奔燕国而去。
李牧这次取得了对秦军的胜利,使赵国暂时免除了亡国之危,成功地破坏了秦王嬴政南北合击的战略部署。因此被赵王封为武安君。
然而,对于秦王嬴政来说,统一六国的决心已定,绝不会就此罢休,更不会因为一时的失利而动摇自己统一天下的决心。加上秦军的有生力量在这次惨败中并没有受到重创。统一天下的进程已然势不可当。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十五年,秦王嬴政再次发动了进攻赵国的战争。此次秦军兵分两路,一路攻到了漳水流域的邺,另一路兵马到达太原,并从这里向邯郸后方的番吾(在今河北磁县)发动猛攻,企图再次形成南北合击邯郸的战略态势,赵国再次陷入危在旦夕的处境中。赵王毫不犹豫地再次任命李牧为主帅,率领赵军抵抗秦军的入侵。
李牧领兵直抵番吾,在这里与秦军展开了激战,再一次把秦军打得大败,解除了邯郸在短时间内腹背受敌的困境。
秦王嬴政没有想到,秦军还会受到赵国如此强有力的抵抗。为此,秦王嬴政决定改变统一六国总体的战略部署,放弃先行灭赵的策略,恢复既定的先行灭韩,消除秦国心腹之患的战略方针,并立即派内史腾率兵攻打韩国。与此同时,秦王嬴政也在寻找时机,除掉李牧这个秦统一天下道路上的绊脚石。到那时,赵**队就会群龙无首,如一盘散沙,再出兵攻之,就不会遇到什么阻碍了。
公元前231年,秦王嬴政首先派兵攻打韩国的要地南阳(今河南南阳)。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其占领,因为此时的韩国已经名存实亡。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又派驻守在南阳的内史腾从南阳出发,进攻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秦军就像进驻自己国家的某个地方一样,顺利占领了新郑,俘获了韩王安。
这样一来,韩国就成为了秦王嬴政在统一中国的道路上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尽管它在灭六国的总体部署上,并不是第一个计划灭掉的国家。
战争的胜利,首先是战略的胜利。在统一六国的总体战略部署下,赵国本来是第一个要除掉的国家。但在攻赵的过程中,当一再遭到失败之后,如果嬴政一味地依照总体部署派遣秦军与赵军作战,那么秦国不仅会消耗掉大量的兵力、财力以及时间,而且也不一定能够取胜。幸而,嬴政随机应变,及时地改变策略,避实就虚,先停止与赵国的交战,转而攻打实力较弱的韩国,这样在等待攻赵时机成熟的同时,顺便攻下了韩国,为统一中国节省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