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并非天生就要当权臣(3)(2/2)
《历史的玄机》作者:常桦,岳卫平 2017-04-18 19:25
及直隶总督、巡抚主持其事。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朱昌祚会同直隶巡抚王登联,实地勘测。旗人与民人都不愿意调换。王登联上疏云:“臣同部臣东往丰润、平滦等地,看到荒凉极目。民地之待圈者,寸壤未耕;旗地之待圈者,半犁未下。恐明岁青黄不接,无从得食。此旗人与百姓并困之情形也。”“百姓情形更有难于见闻进。自圈地之令一传,知旧业难守,有米粮者已粜卖矣。土民千百上书呈请停止圈换,旗人也因计较肥瘠不愿圈换。”总督朱昌祚也上疏说:“京东各州县一闻圈丈,自本年秋收之后,周遭五百里,尽抛弃不耕……京东各州县合计旗民失业者不下数十万人,田荒粮竭,无以资生,岂无铤而走险者!”二人上疏请示圈换两旗土地一事应予停止。户部尚书苏纳海亦“候明旨进止”,对圈换地事不予办理。鳌拜听到他们的议论,大发雷霆,认为三人阻挠圈换,是有意违抗其命令。为此,他兴起大狱,杀大臣以立威。以苏纳海拔地迟误之罪,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将他们处死。康熙这时虽然尚幼,但很有主见,也明白这其中的许多事理。他知道鳌拜这样做是因为“苏纳海始终不阿其意”;朱昌祚、王登联疏奏旗民不愿圈换地亩,坚守不移,是阻挠其意;因此,鳌拜一定要把他们置于死地。康熙认为因这样一件事情杀三大臣太过分,因此就亲自召集四辅政大臣询问。然而鳌拜在康熙帝面前,欺他年少,大声咆哮,甚至攘臂挽袖地威吓,坚持将三人必置重典,索尼、遏必隆也同意,只有苏克萨哈一声不吭。但康熙坚持原则,始终未允所奏。谁知鳌拜胆大妄为,竟假传圣旨将三大臣绞杀,又追论已死之苏克萨哈旗人额驸英武尔代罪,以泄其忿。而康熙知道后,只能暗恨在心,因大权掌握在鳌拜手中也无可奈何。
康熙六年正月,康熙帝玄烨11岁。索尼对鳌拜的专权看得一清二楚,但他年老多病,且鳌拜已将宫廷禁卫及京师卫戍部队掌在手中,因而对其也是没有办法。在万般无奈之中,他提出“世祖皇帝14岁应亲政”。六月,索尼病故。由于14岁亲政是清祖制所定,故此鳌拜也没办法阻拦。再则他认为自己大权在握,也无所谓。七月初七,康熙按祖制“躬亲大政”,辅政大臣“仍行佐理”。十三日,苏克萨哈上疏请解辅臣任,愿往守顺治陵寝。苏的提议如成立,鳌拜同样也要交出辅政之权。因此鳌拜大怒,指使党羽议决将苏克萨哈凌迟处死,族诛。康熙“知鳌拜等怨苏克萨哈数与争是非,积以成仇,与其党羽班布尔善等构成其罪,必欲置之极刑,坚执不允所请”。鳌拜竟然气势汹汹,与康熙攘臂强争累日,最后竟强逼康熙同意,将苏克萨哈处绞,诛其族。
康熙六年正月,康熙帝玄烨11岁。索尼对鳌拜的专权看得一清二楚,但他年老多病,且鳌拜已将宫廷禁卫及京师卫戍部队掌在手中,因而对其也是没有办法。在万般无奈之中,他提出“世祖皇帝14岁应亲政”。六月,索尼病故。由于14岁亲政是清祖制所定,故此鳌拜也没办法阻拦。再则他认为自己大权在握,也无所谓。七月初七,康熙按祖制“躬亲大政”,辅政大臣“仍行佐理”。十三日,苏克萨哈上疏请解辅臣任,愿往守顺治陵寝。苏的提议如成立,鳌拜同样也要交出辅政之权。因此鳌拜大怒,指使党羽议决将苏克萨哈凌迟处死,族诛。康熙“知鳌拜等怨苏克萨哈数与争是非,积以成仇,与其党羽班布尔善等构成其罪,必欲置之极刑,坚执不允所请”。鳌拜竟然气势汹汹,与康熙攘臂强争累日,最后竟强逼康熙同意,将苏克萨哈处绞,诛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