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历史的玄机章节目录 > 耶律楚材——契丹卧龙(4)

耶律楚材——契丹卧龙(4)(2/2)

历史的玄机作者:常桦,岳卫平 2017-04-18 19:25
,就来否定孔、孟之道。

    经过耶律楚材从正反两面反复规劝,儒学在蒙古上层政权中渐渐据有一席之地。后经学者杨惟中、姚枢等人悉心搜集理学书籍,罗致儒、释、道、医、卜等人才,终使“武功”极盛的蒙古统治者,又逐步收到“文治”之效。

    从孔子到孟子,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已经在中原封建社会中占据了稳固地位。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已经在思想中接受了儒家学说。耶律楚材为蒙古贵族夺取了儒学这面思想旗帜,毫无疑问是在汉人的心理、舆论方面抢占了重要地盘。这对于业已取得蒙、宋战争胜利,完成统一的元朝国家机器,特别是对于一向疏于文教的蒙古族历史的发展,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

    耶律楚材不仅是一位卓著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理财家。如同其政治、军事活动一样,他在经济活动中,亦处处贯穿着胜人一筹的谋略思想。

    自成吉思汗之世以来,因西域战事未息,蒙古国无暇拟定中原税制。官吏乘机暴敛,中饱私囊,资财多达万万,而国库却十分亏空。

    公元1230年,近臣别迭等奏称:“汉人不事畜牧,无补于国,可一律逐走,空出其地以为牧场。”耶律楚材清楚,如今治理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必须改变偏重畜牧的思想。他针对蒙古贵族的短见和无知,反驳说:“天下之广,四海之富,岂有无用之地,更无无用之民。”他还根据汉族地区财力、税收的估计,极言征税之利:“大汗南伐,军需应有所出。若能均定中原地税、商税和盐、酒、冶铁、山泽之利,每岁可得银50万两、帛8万匹、粟40余万石,足以供给军资。为何说汉人无补?”

    这些诱惑力十足的数字打动了窝阔台汗。他任命耶律楚材试行征税制度。耶律楚材奏请建置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长官选用汉族或女真族中有才学的士人。

    耶律楚材经常重复他的一句名言:“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他也是遵照这一原则从政的。

    自窝阔台汗二年(1230年)初定征税之制。至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灭金,4年之间,税收逐年增加。及1238年,每岁课银多达110万两。

    在此期间,富人刘忽笃马、涉猎发丁、刘廷玉等欲以140万两银“扑实”(承包)天下课税。蒙古君臣急功近利,本来打算批准的。耶律楚材却深知民力、财力均有限度,超过限度,必会变利为害,转福为祸。为此,他谏阻说:“此辈皆贪利之徒,欺上虐下,为害甚大。”这次,幸喜窝阔台纳谏,停止此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