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救时宰相(1)(2/2)
《历史的玄机》作者:常桦,岳卫平 2017-04-18 19:25
得以尽情发挥,令朝中官员另眼相看。
公元1567年,张居正入内阁参政后,鞑靼首领俺答汗率军直逼山西中部。北京危急。虽然后来敌兵在大肆掠夺之后又退了回去,但皇上和大臣都认识到边防需要彻底整顿了。当时任内阁首辅的是徐阶,而张居正是徐阶所重用的人。在内阁中主持整顿蓟、辽,巩固边防的重任,自然落到了张居正身上。张居正从整顿边防着手,才正式开始了他酝酿已久的改革事业。
明朝开国以来,一直与蒙古处于敌对关系和战争状态。张居正接手边防后,一方面整饬边防,大胆地启用了一批才智双全的将领,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且委以重任,使有才之士都愿意为他所用。他所重用的谭纶、戚继光、李成梁、王崇古、方逢时等人都大显身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经过几年努力,长期以来边防松弛的局面终于得到扭转,战斗和守备力量大增;蒙古犯边之事也逐年减少。另一方面,他们与蒙古和睦修好,积极寻求改善蒙汉关系的途径。他命令沿边将帅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同蒙古的友好往来;只要有一线和平的希望,就不要轻易兵戎相见,一切为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及生活安宁着想。总督王崇古多次派遣同蒙古有关系的人深入蒙古内部,发放文告:番汉军民凡由蒙古投奔汉族地区者,一律以礼相待,接纳安置。这在蒙古地区果然引起巨大反响,投奔人口越来越多。这样一来,边防废弛的局面得到改变,蒙汉关系也得到了改善,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
公元1568年,徐阶被迫辞官。高拱入阁兼掌吏部事,执掌了内阁大权。但是,高拱为人傲慢,刚愎自用,又不听取下级意见。因此张居正虽然有幸在内阁任职,但有高拱在他之上,他想施展才华、大干一场,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好在形势不久就发生了转折。
公元1573年,隆庆帝去世。太子朱翊钧继承帝位后,大太监冯保因此得势。冯保与高拱素来不和,因而与高拱展开了一场暗中较量。他向皇帝推荐张居正,贬低高拱。在冯保的左右下,张居正不断得到提拔。在高、冯斗争中,张居正乘机联合冯保,挤走高拱,循序升为首辅。他本是小皇帝的老师,又是唯一健在的顾命大臣,因此得到皇帝的完全信赖。在他以后主政的10年间,实际上掌握了明朝的大权,这为他实行改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条鞭法”成功背后的危机
张居正从公元1573年出任内阁首辅开始,便掀起了一场以整顿吏治、财政,巩固边防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浪潮,从而使本已衰颓的明王朝统治一度出现了中兴的景象。
公元1567年,张居正入内阁参政后,鞑靼首领俺答汗率军直逼山西中部。北京危急。虽然后来敌兵在大肆掠夺之后又退了回去,但皇上和大臣都认识到边防需要彻底整顿了。当时任内阁首辅的是徐阶,而张居正是徐阶所重用的人。在内阁中主持整顿蓟、辽,巩固边防的重任,自然落到了张居正身上。张居正从整顿边防着手,才正式开始了他酝酿已久的改革事业。
明朝开国以来,一直与蒙古处于敌对关系和战争状态。张居正接手边防后,一方面整饬边防,大胆地启用了一批才智双全的将领,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且委以重任,使有才之士都愿意为他所用。他所重用的谭纶、戚继光、李成梁、王崇古、方逢时等人都大显身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经过几年努力,长期以来边防松弛的局面终于得到扭转,战斗和守备力量大增;蒙古犯边之事也逐年减少。另一方面,他们与蒙古和睦修好,积极寻求改善蒙汉关系的途径。他命令沿边将帅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同蒙古的友好往来;只要有一线和平的希望,就不要轻易兵戎相见,一切为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及生活安宁着想。总督王崇古多次派遣同蒙古有关系的人深入蒙古内部,发放文告:番汉军民凡由蒙古投奔汉族地区者,一律以礼相待,接纳安置。这在蒙古地区果然引起巨大反响,投奔人口越来越多。这样一来,边防废弛的局面得到改变,蒙汉关系也得到了改善,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
公元1568年,徐阶被迫辞官。高拱入阁兼掌吏部事,执掌了内阁大权。但是,高拱为人傲慢,刚愎自用,又不听取下级意见。因此张居正虽然有幸在内阁任职,但有高拱在他之上,他想施展才华、大干一场,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好在形势不久就发生了转折。
公元1573年,隆庆帝去世。太子朱翊钧继承帝位后,大太监冯保因此得势。冯保与高拱素来不和,因而与高拱展开了一场暗中较量。他向皇帝推荐张居正,贬低高拱。在冯保的左右下,张居正不断得到提拔。在高、冯斗争中,张居正乘机联合冯保,挤走高拱,循序升为首辅。他本是小皇帝的老师,又是唯一健在的顾命大臣,因此得到皇帝的完全信赖。在他以后主政的10年间,实际上掌握了明朝的大权,这为他实行改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条鞭法”成功背后的危机
张居正从公元1573年出任内阁首辅开始,便掀起了一场以整顿吏治、财政,巩固边防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浪潮,从而使本已衰颓的明王朝统治一度出现了中兴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