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鏖兵台儿庄章节目录 > 第八章 台儿庄战役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3)

第八章 台儿庄战役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3)(2/2)

鏖兵台儿庄作者:韩信夫 2017-04-18 19:32
、南京,共计200家,指定先集中武昌,再由长江西运宜昌转重庆,或南运湖南转湘西、桂(州)柳(州)。武汉地区工厂内迁者,约150家。上海迁出的工厂,按类别有机器五金业66家,造船业4家,炼钢业1家,电气及无线电业18家,玻璃陶瓷业25家,化学工业19家,文化印刷业14家,纺织及染纺业27家,食品工业6家,其他工业6家。这些工业迁至武昌后,有64家工厂于1938年1月恢复生产。武汉内迁的工厂,除大型的汉阳兵工厂及汉冶萍钢铁厂外,稍具规模的机器厂仅3家,其他100余家为纺织及面粉等工厂。

    抗战以来,自沦陷区流亡到后方的人口约在1000万以上,其中有一部分来到武汉。随着工厂内迁,学校、机关及机关工作人员、教职员工及在校学生、工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人(仅这部分工人计有2500人),也陆续迁到后方。台儿庄之役,为人口疏散赢得了宝贵时间。

    我国在东晋及南宋期间,曾经有过两次由于战乱而发生的由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即历史上所谓“衣冠南渡”。抗战军兴,我国又发生了一次由东而西的人口大迁徙。这次大迁徙,比起历史上那两次更为复杂。最大的不同,在于前两次是由于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先进的汉民族地区入侵,而抗战初期的大迁徙,则是外国侵略者深入我国领土所造成的。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对付这种入侵者的办法,便是开展持久消耗战,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最后将敌人消灭,而不是如同历史上避难南下的汉民族逃亡至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去躲避战祸。“衣冠南渡”与“衣冠西渡”又有相同之处。其中主要的共同点是:前者对开发南中国,发展生产力及延续和发展了先进的汉族文化传统,在历史上起过伟大的作用。后者对于实现向西南大后方的战略转移,发展大后方经济,建设我国西南抗战基地,支持持久抗战,复兴中华民族,意义十分重大。

    第六,以运动战为主,与阵地战、游击战相配合的新战略战术的运用成功,在抗战中是一大创举。

    台儿庄外围的序战落下帷幕之后,沿台枣支线南下的日军第十师团开始进犯台儿庄。孙集团军死守台儿庄,在正面进行阵地战,汤军团则在台儿庄以北敌之侧背进行运动战,配合孙集团夹击进犯台儿庄之敌。该军团最初渡过运河,经台儿庄北上,绕过峄、枣,向抱犊崮山地迂回进攻郭里集、峄县、枣庄,随即由山地迂回到台儿庄东北侧击敌之后路,进而由腰里徐、柿树园迂回到洪山,兰陵腰击由沂河西岸向西增援之第五师团坂本支队,最后仍迂回到台儿庄东北侧袭敌之后路。汤军团20天内在抱犊崮、台儿庄百余公里的地区内,来回走了8次①,始终保持自主的机动的态势,寻求敌人,进行侧背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