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国有企业大有可为(2)(2/2)
《中国,你要警惕》作者:黄树东 2017-04-18 19:46
有好几家世界级别的国有控股的全国零售连锁网。拥有这样一大批全国性连锁零售公司,控制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零售市场,对建立跨地区的统一市场、稳定市场秩序、稳定物价、执行宏观经济政策,都能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这种前车之鉴应当认真吸取。
西部开发。西部开发是关系中国下一轮发展的关键,是关系中国能否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走向内需为主的关键一步。在西部开发中,国有企业大有作为。国有企业的优点是资金雄厚,物资动员能力强。可以通过投资、收购、兼并等方式,在西部地区迅速发展出一系列彼此配套的关键产业和基础产业,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供求关系,培育国内市场,迅速培育出一些重要的产业群体和产业极。同时鼓励民营企业跟进。中国西部开发已经迈出的关键几步是相当成功的,比如交通和通信设施的开发、高速公路网和高铁的建成,这些都为西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贫富悬殊。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提及,可以在分配体制规范化的基础上,让国企成为初次分配的榜样,推动贫富悬殊的解决。国有企业可以率先试行工资集体协商,摸索出经验,在其他行业推广。政府也可以参考国企职工收入水平,制定行业的工资指导标准,指导民营企业劳资双方集体协商;国企还可以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如何更真实有效地捍卫职工的利益。
宏观调控。中国的宏观调控在某些领域遇到了挑战。例如,这一届政府上任时,就将“稳定房价”作为一项主要的施政目标。七八年过去了,中国的房价泡沫还是非常大。政府连续出台的许多房地产新政,都被房地产公司和地方政府一一化解了。从这几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的博弈中,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宏观调控并不一定都是有效的。它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调控对象是否按理出牌,是否愿意对国家经济政策作出预期反应。如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会弄得宏观调控力度受限,宏观政策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弄不好就会出现“空调”现象。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这种“空调”现象,应当从全局上深思。要全面认真地思考政府、市场、宏观调控、私有化之间的关系。我们过去是不是想得太理想化和简单化了?对宏观调控效果的估计是不是太乐观了?假如所有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利益的产业,如石油、电气、军工等等,被全面私有化,它们会不会像房地产业一样出现难以抑制的涨价?而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会不会全面面临“空调”问题?假如出现了,中央政府怎么办?国家如何实现经济政策目标?中国经济怎么办?中国怎么办?见微知著,一叶知秋。有没有人想过这些问题?中国经济会不会分离为大大小小,各自为政的私有化的“土围子”或“洋围子”?所以,同私有化相反,我们主张中央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控制国民经济的关键和战略产业,让它们成为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手段,保障国家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保障国家经济的统一、市场的统一和物价的稳定。
解决就业。就业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罗斯福时期为了解决就业问题,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建立了类似于国有企业的许多实体来解决就业问题。国有企业应当在解决就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西部开发。西部开发是关系中国下一轮发展的关键,是关系中国能否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走向内需为主的关键一步。在西部开发中,国有企业大有作为。国有企业的优点是资金雄厚,物资动员能力强。可以通过投资、收购、兼并等方式,在西部地区迅速发展出一系列彼此配套的关键产业和基础产业,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供求关系,培育国内市场,迅速培育出一些重要的产业群体和产业极。同时鼓励民营企业跟进。中国西部开发已经迈出的关键几步是相当成功的,比如交通和通信设施的开发、高速公路网和高铁的建成,这些都为西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贫富悬殊。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提及,可以在分配体制规范化的基础上,让国企成为初次分配的榜样,推动贫富悬殊的解决。国有企业可以率先试行工资集体协商,摸索出经验,在其他行业推广。政府也可以参考国企职工收入水平,制定行业的工资指导标准,指导民营企业劳资双方集体协商;国企还可以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如何更真实有效地捍卫职工的利益。
宏观调控。中国的宏观调控在某些领域遇到了挑战。例如,这一届政府上任时,就将“稳定房价”作为一项主要的施政目标。七八年过去了,中国的房价泡沫还是非常大。政府连续出台的许多房地产新政,都被房地产公司和地方政府一一化解了。从这几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的博弈中,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宏观调控并不一定都是有效的。它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调控对象是否按理出牌,是否愿意对国家经济政策作出预期反应。如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会弄得宏观调控力度受限,宏观政策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弄不好就会出现“空调”现象。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这种“空调”现象,应当从全局上深思。要全面认真地思考政府、市场、宏观调控、私有化之间的关系。我们过去是不是想得太理想化和简单化了?对宏观调控效果的估计是不是太乐观了?假如所有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利益的产业,如石油、电气、军工等等,被全面私有化,它们会不会像房地产业一样出现难以抑制的涨价?而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会不会全面面临“空调”问题?假如出现了,中央政府怎么办?国家如何实现经济政策目标?中国经济怎么办?中国怎么办?见微知著,一叶知秋。有没有人想过这些问题?中国经济会不会分离为大大小小,各自为政的私有化的“土围子”或“洋围子”?所以,同私有化相反,我们主张中央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控制国民经济的关键和战略产业,让它们成为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手段,保障国家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保障国家经济的统一、市场的统一和物价的稳定。
解决就业。就业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罗斯福时期为了解决就业问题,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建立了类似于国有企业的许多实体来解决就业问题。国有企业应当在解决就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