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历史也能这般幽默章节目录 >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哭女排行榜(3)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哭女排行榜(3)(2/2)

历史也能这般幽默作者:刘继兴 孙玉良 2017-04-18 19:50
,与看门的人一起去见方丈。大家感到很奇怪,于是一起打开罗汉堂,只见门上的锁已生锈,罗汉的座榻上布满了灰尘,好像很久没有打开门的样子。剃头匠审视那丢禅杖的罗汉,衣服、笠帽都是他所见到过的,头顶上还有割伤的地方,血渍和药敷的情况也和原先一样。罗汉座前有一千钱放在那里,都是些古钱,穿钱的绳子都快朽烂了。大家都惊叹起来。这件事马上传扬出去,于是天天都有施舍钱财的人来,这古庙也大大地兴旺起来。几年后,和尚中有人为钱财争吵,骗人的把戏才泄露出来。

    《渑水燕谈·卷十·谈谑》里有一个嘲讽清谈务虚者的故事,很有趣。说是王安石变法时,有些士大夫很喜欢谈论水利。有一人说要抽干梁山的水,把它改造成农田。别人便问他:“梁山泊是古代的巨野泽,面积有好几百里,现在抽干了它的水来造田,如果一秋夏之间洪水汇集,把它们容纳于何处呢?”刘贡父刚巧在屋,不慌不忙地说:“这有什么关系,只要在梁山泊的旁边凿一个大湖,面积大小正好与梁山泊等,不就可以容纳那些积水了吗?”满座的人大笑,那个胡说要改造梁山泊的人,羞得无地自容。这个故事既讽刺了一些不学无术、不切实际、夸夸其谈的官吏;又赞美了刘贡父的机智、俏皮,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中深思,很有深度。

    《渑水燕谈·卷十·谈谑》中还记载了一篇欧阳修不喜欢佛教的故事:“欧阳文忠公不喜释氏,士有谈佛书者,必正色视之。而公之幼子小字和尚。或问:‘公既不喜佛,排浮屠,而以和尚名子,何也?’公曰:‘所以贱之也,如今人家以牛驴名小儿耳。’问者大笑,且伏公之辨也。”文章篇幅虽然极为短小,但叙述简洁清楚,行文迭宕,把欧阳修正直、幽默的性格充分展现了出来,很有喜剧效果,给人看后轻松一笑,有一种观看小品或相声的感觉。

    诸如这样有趣的记载,《渑水燕谈》中可谓比比皆是。

    《渑水燕谈》的作者王辟之,字圣涂,北宋临淄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宋哲宗元祐年间,他担任河东县(今山西省永济县)知县,曾“废撤淫祠之屋”,作伯夷叔齐庙,以“贵德尚贤”闻名。

    绍圣二年(1095年),他知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在任期间,政绩卓著,“拊养柔良,锄治奸滑”,使境内人民安居乐业。王辟之对古代先贤十分思慕敬佩,不但为曾经在忠州做官的刘晏(唐代理财家,曾被贬为忠州刺史)、陆贽(唐代骈文家,曾被贬为忠州别驾)、李吉甫(唐代地理学家,曾被贬为忠州刺史)、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曾被贬为忠州刺史)修了“四贤祠”,而且以这些名官为榜样,“兴旧起废,慨然不倦”,以廉洁勤政、务实爱民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戴。北宋著名词家、书法家黄庭坚在《忠州复古记》一文中,高度称赞王辟之“知务乐善,击强拨烦,才有余地”。

    宋绍圣四年(1097年),王辟之从忠州任上致仕还乡。回到家乡临淄后,他隐居在渑水河畔,过着饮酒赋诗、悠闲自得的生活。渑水发源于临淄齐故城小城西由南向北,经长胡同、督府巷、东石桥、邵家圈,至王青庄南分为两支,北流经广饶入博兴者为渑水,西流经梧台入画水者为系水。在渑水河畔这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喜欢文学的王辟之经常和朋友们欢宴,追古抚今,指点江山,畅谈一些风土人情和官场趣闻。后来他把这些听来的故事,写成了品位高雅的《渑水燕谈》十卷。

    《渑水燕谈录》所记载的,大都是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年)以前到北宋开国(960年)之间140余年的北宋杂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今考此书,皆记绍圣以前杂事”。共分为十七类:帝德、谠论、名臣、知人、奇节、忠孝、才识、高逸、官制、贡举、文儒、先兆、歌咏、书画、事志、杂录、谈谑,记录了360多个故事和片段,妙趣横生,读来令人有大快朵颐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