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玩笑引发的弑君悲剧(3)(2/2)
《历史也能这般幽默》作者:刘继兴 孙玉良 2017-04-18 19:50
阔于事情”,无法付诸具体的政治实践,只落得个“亚圣”的虚名而抱着无限的惋惜走完了他悲剧的一生。
孟子的时代当时正处于战国初期,七雄争霸,孟子久有盛名,故诸侯王都乐于接见他,但诸侯王最想问的是如何富国强兵,如孟子初见梁惠王,梁惠王就问他:“尊敬的老先生,您不远千里旅途劳累来面见我,可有对我的国家很有利的良策吗?”,梁惠王要的是富国强兵的具体政策,而孟子的回答与他的要求相差甚远:“惠王您只提倡仁和义就行了,为什么张口闭口都谈利益呢?”这样的回答梁王肯定是不满意的。他说:“我东边和齐国交战大败,连我的大儿子都牺牲了;西边又败给秦国,被掠去七百里河西之地,南边和楚国打仗又遭败绩,我一心想为我国的死难之士报仇雪恨,您给出出主意吧。”孟子回答:“仁者无敌”。试想,天天闻着血腥的人谁会相信仁者无敌呢?就象美国与伊拉克作战一样,我想哪一方也不会想到什么“仁义”二字,汉武帝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才是硬道理。孟子见齐宣王,齐宣王第一句话便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迹,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关心的也是如何富国强兵,称霸诸侯,而孟子仍以仁德的道理以对,不为宣王所用。政治首先是具体而现实的,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君主们大多不愿行仁政,反过来纷纷修兵重敛、极欲称霸,对待老百姓大多暴虐无道,他们接待孟子这样的学究,不过是要个好名声罢了。可笑的是,这些个外慈内荏的诸侯王,征伐哪国往往以哪国不行仁义为借口,就象现在美国出兵哪国,往往借助民主和人权的理由一样。孟子就像是个到处劝架的好好先生,又像是现在到处救火的联合国秘书长,当腾文公问他如何对付齐国的威胁和兼并时,他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说:“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把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推到后世子孙千秋万代,明显是书呆子的说法,就象宗教中所谓的修下世一样,怎么能让人心服?所以连滕国这样的小国也不会糊涂到拜孟子这样的迂腐书生做相。
其实,孟子若打起仗来,大概也是懂得兵法的,他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为千古传颂。可惜他是孔夫子门生,一生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生活在中国世道最乱的春秋战国时代,注定只能是个思想家,绝对做不成政治家。事实证明,乱世之国,法家学说和兵家学说最有市场,管仲、乐毅、吴起、苏秦、张仪、商鞅、李悝、李斯之流才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风云人物,为众诸侯所用,成就一世功业,如果孟子出生在战国之后百年的和平汉朝,或许可成为一代明相,董仲舒就是证明。
孟子的时代当时正处于战国初期,七雄争霸,孟子久有盛名,故诸侯王都乐于接见他,但诸侯王最想问的是如何富国强兵,如孟子初见梁惠王,梁惠王就问他:“尊敬的老先生,您不远千里旅途劳累来面见我,可有对我的国家很有利的良策吗?”,梁惠王要的是富国强兵的具体政策,而孟子的回答与他的要求相差甚远:“惠王您只提倡仁和义就行了,为什么张口闭口都谈利益呢?”这样的回答梁王肯定是不满意的。他说:“我东边和齐国交战大败,连我的大儿子都牺牲了;西边又败给秦国,被掠去七百里河西之地,南边和楚国打仗又遭败绩,我一心想为我国的死难之士报仇雪恨,您给出出主意吧。”孟子回答:“仁者无敌”。试想,天天闻着血腥的人谁会相信仁者无敌呢?就象美国与伊拉克作战一样,我想哪一方也不会想到什么“仁义”二字,汉武帝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才是硬道理。孟子见齐宣王,齐宣王第一句话便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迹,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关心的也是如何富国强兵,称霸诸侯,而孟子仍以仁德的道理以对,不为宣王所用。政治首先是具体而现实的,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君主们大多不愿行仁政,反过来纷纷修兵重敛、极欲称霸,对待老百姓大多暴虐无道,他们接待孟子这样的学究,不过是要个好名声罢了。可笑的是,这些个外慈内荏的诸侯王,征伐哪国往往以哪国不行仁义为借口,就象现在美国出兵哪国,往往借助民主和人权的理由一样。孟子就像是个到处劝架的好好先生,又像是现在到处救火的联合国秘书长,当腾文公问他如何对付齐国的威胁和兼并时,他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说:“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把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推到后世子孙千秋万代,明显是书呆子的说法,就象宗教中所谓的修下世一样,怎么能让人心服?所以连滕国这样的小国也不会糊涂到拜孟子这样的迂腐书生做相。
其实,孟子若打起仗来,大概也是懂得兵法的,他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为千古传颂。可惜他是孔夫子门生,一生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生活在中国世道最乱的春秋战国时代,注定只能是个思想家,绝对做不成政治家。事实证明,乱世之国,法家学说和兵家学说最有市场,管仲、乐毅、吴起、苏秦、张仪、商鞅、李悝、李斯之流才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风云人物,为众诸侯所用,成就一世功业,如果孟子出生在战国之后百年的和平汉朝,或许可成为一代明相,董仲舒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