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左右你一生的心态章节目录 > 第五章 幸福一生的选择与放弃(11)

第五章 幸福一生的选择与放弃(11)(2/2)

左右你一生的心态作者:李志敏 2017-01-24 01:22
圣弃智、无知无欲,主张成年人都返回到婴儿状态,主张无为,主张隐逸,退出熙熙攘攘的人世竞争,喜怒哀乐不入于胸臆,从中获得人与自然的和谐,颐养天年。这就是所谓的“至乐”。这种淡化生命意志的幸福观、至乐观在我国有着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此也评价甚高。实际上,这是一种消极的幸福观、自由观。按照这种哲学获得的所谓“至乐”并不是真正的最高幸福,而是一种虚假的、至少是片面的不完全的幸福快乐,是一种囿于现实的、无可奈何的幸福。尊重自然规律,获得人与自然的和谐颐养天年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由、一种快乐,但是这种自由和快乐只是人类全部自由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对不重要的一部分,而另一种人与人的矛盾的解决才是更重要的自由。何况天人合一颐养天年如果以退出人与人的矛盾为代价,那么这种自由本身也犹如建筑在沙滩上,是十分脆弱的,是经不起风浪考验的。

    当然,我们讲的享受痛苦也并不是像采尼那样盲目崇拜苦难,自寻苦难。而是讲的:第一,要尊重社会自然的客观规律,即承认人生是无法回避苦难的;第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超越这种苦难,从中获得解脱,要善于去享受这种苦难。这对于一个艺术家和一部文艺作品尤其重要。这是享受痛苦原理在艺术创作上对我们的又一启示,这个启示告诉我们:简单地表现苦难、暴露苦难并不能造就真正的艺术家和文艺作品。这里不要说那种明显缺乏艺术魅力的伤痕文学、暴露文学、问题小说,就是被一些人视为艺术高峰的现代派作品也常常是宣泄痛苦有余,享受痛苦不足。例如自波德莱尔开创的直接描写丑恶、描写死亡的创作倾向确实已走到了艺术的边缘,有的作品处理得好,可以使人获得享受痛苦的欢乐,读来颇有味道,但弄不好很可能就会背离艺术的根本宗旨,为丑恶而写丑恶,为死亡而写死亡,这样的作品常常只能有哲学上的意义,而很少有艺术上的价值。

    对那些具有积极心态的人来说,每种灾难所带来的痛苦都含有等量的或更大的成功种子。

    总之,享受痛苦确实是证明一个艺术家的价值的重要标志,但是要正确掌握这个本领,或者说要真正具备这种较高的艺术修养,并不是很简单的。也并不只属于有志于艺术,献身于艺术的青年们。经过心态转化,所有的人都能在享受痛苦的修炼中登上人生的顶峰。

    做平凡而真实的自己

    有几次听见人说“我太平庸了!”不知道他是拿什么和自己相比较?和科学家比知识不足吗?和企业家比资产不多吗?和商人比头脑不够用吗?和某个男士比不够英俊潇洒吗?和哪个女士比不够美丽可爱吗?一个人想要集他人所有的优点于一身,是很荒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