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学习迂回的沟通之道(1)(2/2)
《人最大的智慧是对待生活以及处理生活的态度》作者:李岩,李志敏 2017-02-11 10:01
经过几天的观察、琢磨,他发现,每次他盛饭盛汤,都是问:“要汤,还是要饭?”民工们多半回答“要饭”。而每次妻子盛饭盛汤,都是问:“要饭,还是要汤。”民工们多半回答“要汤”。
当然,他还不能确信这是否有道理。不过,从那以后,他也按照妻子的顺序发问。令他惊讶的是,选择再添饭的民工真的减少了。
此后,这位男店主灵机一动,把这一方法也用于点菜上。每次民工们要点菜,他都不再问“要不要菜”或“要几样菜”,而是问“要一样菜,还是要两样菜”或者“要两样菜,还是三四样菜”。
慢慢地,他们的生意一天天好了起来。民工们吃的菜多了,饭少了,他们挣的钱也比以前多了许多。
也许会有人说这事太滑稽,似乎是哄骗小孩子的骗术。其实,并非如此,这是有理论依据的。
人常常会处于迷茫之中。比如我们自己,在吃了一碗饭之后,常常会感觉可以再吃也可以不吃。往往只要犹豫一分钟,你就不再想吃了。要知道,饱的感觉永远是滞后于吃的行动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会在吃的时候不觉得胀,而在吃完之后感觉肚子特别胀。
就餐的民工也一样,在他们吃了几碗饭之后,他们可以继续吃,也可以不再吃。也就是说,他们并非必须要吃那么多,也许是由于生理惯性或心理惯性,他们还想吃而已。
如果让他们作出选择:吃与不吃。选择两种中的任何一种都是可能的。
这时候,对于选择的结果,外界的询问方式影响很大。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面对两者皆可的选择,人们有一定的倾向,那就是:最后做结论或决定的习性。换句话说,在二者择一时,如果两者兼可,人们通常会选择别人提供的后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