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掌握知人之法(1)(2/2)
《人最大的智慧是对待生活以及处理生活的态度》作者:李岩,李志敏 2017-02-11 10:01
回秦国。在返秦的途中,当车马走到秦国湖这个地方时,迎面碰上了秦相穰侯魏冉的车子。魏冉是昭王的舅舅,依仗姐姐的地位把持朝政长达几十年。这个人厌恶招纳诸侯宾客,唯恐威胁了他的权势。范雎虽是一介布衣,但对当时各国的形势非常了解,也极为关心,当然对穰侯也有所了解,因而远远地看见魏冉,就藏于箱中避祸。一会儿,穰侯车马来到,一阵寒暄客套后,穰侯目视车中,又察看了一下随行人员,然后对王稽说:“你此次出使魏国,没有带诸侯的宾客来吧?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富贵,依靠口舌扰乱视听,全是些没用的东西!”
王稽忙附和说:“丞相所言极是!丞相所言极是!”穰侯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情况,便离开了。
一场虚惊过后,王稽正要上路,范雎从车厢中出来说:“穰侯这个人生性多疑,刚才分明已经起疑心了。虽未立即搜索,不久必悔,悔必复来,我还是再回避一下的好。”
说着下车从小路前行。果然如范雎所料,不久二十余骑飞驰而来,声称奉相命搜查,追索车中,见并无外国之人,这才转头扬长而去。经历这次变故,王稽对范雎佩服得五体投地,仰天长叹:“先生乃真智士,吾不及也!”
知人之所以不易,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动物。人既有闪光点,也有阴暗面,并且二者总是处在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因此让人很难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人们在识人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和偏差,有时是因为认识能力的不足,有时则是由于各自的价值选择在起干扰作用。人的认识常常被自己的喜好所支配,这对人的认识既有促进作用,也有误导作用。如果识人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还可调整自己的判断。如果识人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且还固执己见,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好的,自己不喜欢的就是不好的,那麻烦可就大了。如果识人者按自己的好恶去判断人的话,他的好恶又不是从客观标准出发,那将会发生许多问题。心理学感言
我们识人时要立体地看、长远地看,既不能囿于一时之成见,也不能拘于一己之得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全面地、客观地去了解、认识一个人。另外,对人的认识还要讲究辩证法。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冷硬的不一定是石头;笑着的未必幸福,流泪的未必痛苦;受到赞扬的不一定是君子,受到诽谤的并非就是小人;当面说好话的不一定真心,背后提意见的不一定恶意;所说的不一定是所想的,所做的不一定是所愿的。对人的观察,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细节观真心。切忌先入为主,片面主观。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可“知人”而不至于“误知”,就可以达到大哲大慧的高境界。
王稽忙附和说:“丞相所言极是!丞相所言极是!”穰侯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情况,便离开了。
一场虚惊过后,王稽正要上路,范雎从车厢中出来说:“穰侯这个人生性多疑,刚才分明已经起疑心了。虽未立即搜索,不久必悔,悔必复来,我还是再回避一下的好。”
说着下车从小路前行。果然如范雎所料,不久二十余骑飞驰而来,声称奉相命搜查,追索车中,见并无外国之人,这才转头扬长而去。经历这次变故,王稽对范雎佩服得五体投地,仰天长叹:“先生乃真智士,吾不及也!”
知人之所以不易,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动物。人既有闪光点,也有阴暗面,并且二者总是处在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因此让人很难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人们在识人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和偏差,有时是因为认识能力的不足,有时则是由于各自的价值选择在起干扰作用。人的认识常常被自己的喜好所支配,这对人的认识既有促进作用,也有误导作用。如果识人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还可调整自己的判断。如果识人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且还固执己见,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好的,自己不喜欢的就是不好的,那麻烦可就大了。如果识人者按自己的好恶去判断人的话,他的好恶又不是从客观标准出发,那将会发生许多问题。心理学感言
我们识人时要立体地看、长远地看,既不能囿于一时之成见,也不能拘于一己之得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全面地、客观地去了解、认识一个人。另外,对人的认识还要讲究辩证法。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冷硬的不一定是石头;笑着的未必幸福,流泪的未必痛苦;受到赞扬的不一定是君子,受到诽谤的并非就是小人;当面说好话的不一定真心,背后提意见的不一定恶意;所说的不一定是所想的,所做的不一定是所愿的。对人的观察,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细节观真心。切忌先入为主,片面主观。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可“知人”而不至于“误知”,就可以达到大哲大慧的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