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英伦政体(2/2)
《晚清风云》作者:晚清风云 2017-01-25 23:39
大作《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及英国的议会时说:
“……其国中偶有动作,必由其国主付上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卿士也;付下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庶人也。议之可则行,否则止,事事必合于民情而后决而行之。”
今天看来,所言不虚。这种以议员票数多寡定大政归依的作法,比较大清的御前会议或六部九卿会议,确做到了博采广闻、择善而从,从而杜绝了“圣躬独断”——其实是政由己出、刑赏由心的独夫政治。但这不也是中国儒家一贯标榜的“民贵君轻”么?可是,孟夫子这一名言千百年来,在君临天下、君权神授的朝廷被人有意识地淡化了,湮没了,而今,“朕即国家”,谁还敢提“民贵君轻”?
然而,英国是否就如马格里所说的真正做到了“民主”呢?他们的议院有上下之分,平民竞选下议院议员,条件是必具备一定的财产,就像毕根士,位至首相,领袖百僚,却因是新进就必须站着看文件,看来,这所谓“民主”也是有限的。怪不得有人概而括之曰“商入议院,政归富人”。但比较国内,却又有天壤之别了。
想到这里,郭嵩焘忙把这看法告诉了黎庶昌,黎庶昌不由连连点头——他正好也想到了这一点。
马格里已把正使的神色看在眼中,且听到他们的谈话,他转向这边说:
“商入议院,政归富人之说并不十分准确,眼下贫苦人、下等人也一样可以议政,就是妇女也正在争取和呼吁要参与政治。众人对国家大事都可畅抒已见,只要说得好,报纸上就会登。议员们或可采纳,拿到国会一讨论,便也影响施政了。”
众人在议论时,刘锡鸿一直未作声,原来他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眼下一听下等人、甚至妇女也可议政,不由嗤之以鼻地讪笑道:
“下等之人愁于衣食,困于冻馁,又能有什么政见?就是有一二不轨之徒,发莠言以乱政,又岂能载于新闻纸?那不是让谬种流传么?女人也议政,那更是牝鸡司晨了?”
马格里回答说:“不然不然,平民中也不乏有识之士,他们有不同政见,便可尽情抒发,这是我们法律允许的。刘大人不信,只要常去海德公园看看,便可略知一二。”
眼下听马格里提到了海德公园,刘孚翊忙向正使提议,也要去看一看,听一听。马格里也于一边撺掇说:“明天为礼拜天,游人很多,说不定有人去演说的,很值得一游。”
郭嵩焘正在兴头上,乃欣然应允。
海德公园原属英国贵族海德的食邑,亨利八世时,辟为王室花园,至查理一世时代始向市民开放。公园面积不大,但构思别致,风景优美,加之世界炫奇会曾在此举办,故游人更多。
马格里把郭嵩焘等人引入公园后,众人便直奔里面,果然十分幽静,且游人很多,众人一边游一边议论。
郭嵩焘和黎庶昌虽也惊叹不止,但主要兴趣还不在此。他们进入后,便四处留神,看是否有马格里说的“平民演说”。但马格里说,平民演说不能跟议员们比,没有固定的场所,也不可能预定时间,演讲者只要有兴致,临场发挥,择人多处便可,没地方站,随意搬块石头或肥皂箱什么的垫脚也行,拍几下巴掌便能吸引听众,听众驻足而听,也不似国会按等级设有座位,当然,也有事先组织好的。至于内容则从里闾新闻到国家大政,甚至官员丑行、宫幄隐秘都可评说,自然不存在“莠言乱政”的指责了。
说话之间,他们来到一处地方,草坪广敞,中间有一石头亭子,有台阶拾级而上,中立一铜像,十分高大英武。马格里介绍说,是为女王丈夫博雅那之相。博雅那十年前病故,女王为纪念他,特为之塑像。众人不由驻足观瞻。
不想此时石阶另一边却聚集了不少人,却不像是在瞻仰铜像,郭嵩焘忙问何故?马格里说:“看情形像是在集会呢。”
众人忙往这边奔来。这里果然是在集会,约一百多人,台阶上有人已演讲完了,稀稀落落的掌声后,立刻又有人跳上台阶,此人衣着普通,蓄络腮胡子,戴一顶破毡帽,模样粗俗,不著斯文气质。上得台后,立刻满脸愤怒,手之舞之向众人诉说什么,似是说到伤心处,乃捶胸顿足。听众中不少人为他鼓掌,还有人挥拳喊口号,但边上也有闲人作不屑状。
郭嵩焘问马格里,此人都说些什么?马格里说,他在鼓动大家不要去工厂上工,以此要挟厂主。郭嵩焘要他说详细些,原来此人在一家织布厂烧锅炉。这以前用蒸气机织布,他这个锅炉工待遇尚可。自从厂主改用电气机织布后,产量一下翻了几翻,人员却减了又减,开始厂主还让他打杂,后来则干脆将他裁减了。一同被裁的人对厂主这种过河拆桥的作法十分愤慨,他乃代表众人在此倾诉,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厂主。
似乎对一切都较淡漠的刘锡鸿此刻不由一边冷笑了,他说:“看来,厌恶奇技淫巧也不单是大清臣民,就是洋人自己也不喜欢。本来嘛,蒸气织布机已很不错了,何必又用什么电气机呢?这不,民怨沸腾,失业的升斗小民只好聚而拒官,这是何苦之哉。”
这又是“火车不宜于中国”的老话题了,但此刻众人注意的不在这里,也无人愿与刘锡鸿争,黎庶昌问马格里道:“厂主办实业,为国家财税之源。他鼓动众人对抗厂主,这不是要造反吗?”
马格里不以为然地摇头说:“也不,他虽然在鼓动,但别人不一定会信他的。再说,这确实是需要政府出面调处的事,他这么一宣传,可引起当局的注意也不是坏事。”
刘锡鸿说:“犯上作乱,听之任之,那你们英国能不亡?”
郭嵩焘说:“这么说说,也不就是要作乱。依我看,这倒是颇合古意。”
众人忙问所以然。郭嵩焘说:“据《淮南子》上说,上古时期,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民有所见,可刻于谤木。这样,民有疾苦,便不致壅于上闻。这平民讲坛不就是尧舜的敢谏之鼓和诽谤之木吗?可惜古圣先贤的苦心后来便走样了,到如今,诽谤之木竟演变成宫门前装点门面的华表了。这是有违古圣之初衷的。”
众人听了,个个都感叹不已。刘锡鸿却冷笑道:
“筠公真是博学得很,依你说,英国女主竟然成了尧舜之君了?”
郭嵩焘顿时开口不得。
其实,国会也好,平民讲坛也好,马格里的介绍仅一鳞半爪,众人的亲临其境也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须知此时的伦敦,继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已成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英国政坛更是风起云涌,变化万端,各种思想都十分活跃。就说议会的改革,能到今天这模样,也是通过无产阶级发动的三次宪章运动的斗争才获得的,时在中国皇帝纪元的道光中叶。
这以后,无产阶级在政坛上更趋活跃,**的宣传在伦敦已十分普遍,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伦敦的《红色共和党人》周刊上,已全文发表了马克思的第一个英译本《**宣言》,宪章派的报纸更是不遗余力地宣传科学**,号召工人为争取生存权利、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获得普选权而斗争,**已出现在欧洲的地平线上了。可惜中国使团之人,受语言障碍,虽来到了欧洲革命的中心,却很难听到看到这些本质的东西,或者说听到了看到了也很难理解。
“……其国中偶有动作,必由其国主付上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卿士也;付下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庶人也。议之可则行,否则止,事事必合于民情而后决而行之。”
今天看来,所言不虚。这种以议员票数多寡定大政归依的作法,比较大清的御前会议或六部九卿会议,确做到了博采广闻、择善而从,从而杜绝了“圣躬独断”——其实是政由己出、刑赏由心的独夫政治。但这不也是中国儒家一贯标榜的“民贵君轻”么?可是,孟夫子这一名言千百年来,在君临天下、君权神授的朝廷被人有意识地淡化了,湮没了,而今,“朕即国家”,谁还敢提“民贵君轻”?
然而,英国是否就如马格里所说的真正做到了“民主”呢?他们的议院有上下之分,平民竞选下议院议员,条件是必具备一定的财产,就像毕根士,位至首相,领袖百僚,却因是新进就必须站着看文件,看来,这所谓“民主”也是有限的。怪不得有人概而括之曰“商入议院,政归富人”。但比较国内,却又有天壤之别了。
想到这里,郭嵩焘忙把这看法告诉了黎庶昌,黎庶昌不由连连点头——他正好也想到了这一点。
马格里已把正使的神色看在眼中,且听到他们的谈话,他转向这边说:
“商入议院,政归富人之说并不十分准确,眼下贫苦人、下等人也一样可以议政,就是妇女也正在争取和呼吁要参与政治。众人对国家大事都可畅抒已见,只要说得好,报纸上就会登。议员们或可采纳,拿到国会一讨论,便也影响施政了。”
众人在议论时,刘锡鸿一直未作声,原来他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眼下一听下等人、甚至妇女也可议政,不由嗤之以鼻地讪笑道:
“下等之人愁于衣食,困于冻馁,又能有什么政见?就是有一二不轨之徒,发莠言以乱政,又岂能载于新闻纸?那不是让谬种流传么?女人也议政,那更是牝鸡司晨了?”
马格里回答说:“不然不然,平民中也不乏有识之士,他们有不同政见,便可尽情抒发,这是我们法律允许的。刘大人不信,只要常去海德公园看看,便可略知一二。”
眼下听马格里提到了海德公园,刘孚翊忙向正使提议,也要去看一看,听一听。马格里也于一边撺掇说:“明天为礼拜天,游人很多,说不定有人去演说的,很值得一游。”
郭嵩焘正在兴头上,乃欣然应允。
海德公园原属英国贵族海德的食邑,亨利八世时,辟为王室花园,至查理一世时代始向市民开放。公园面积不大,但构思别致,风景优美,加之世界炫奇会曾在此举办,故游人更多。
马格里把郭嵩焘等人引入公园后,众人便直奔里面,果然十分幽静,且游人很多,众人一边游一边议论。
郭嵩焘和黎庶昌虽也惊叹不止,但主要兴趣还不在此。他们进入后,便四处留神,看是否有马格里说的“平民演说”。但马格里说,平民演说不能跟议员们比,没有固定的场所,也不可能预定时间,演讲者只要有兴致,临场发挥,择人多处便可,没地方站,随意搬块石头或肥皂箱什么的垫脚也行,拍几下巴掌便能吸引听众,听众驻足而听,也不似国会按等级设有座位,当然,也有事先组织好的。至于内容则从里闾新闻到国家大政,甚至官员丑行、宫幄隐秘都可评说,自然不存在“莠言乱政”的指责了。
说话之间,他们来到一处地方,草坪广敞,中间有一石头亭子,有台阶拾级而上,中立一铜像,十分高大英武。马格里介绍说,是为女王丈夫博雅那之相。博雅那十年前病故,女王为纪念他,特为之塑像。众人不由驻足观瞻。
不想此时石阶另一边却聚集了不少人,却不像是在瞻仰铜像,郭嵩焘忙问何故?马格里说:“看情形像是在集会呢。”
众人忙往这边奔来。这里果然是在集会,约一百多人,台阶上有人已演讲完了,稀稀落落的掌声后,立刻又有人跳上台阶,此人衣着普通,蓄络腮胡子,戴一顶破毡帽,模样粗俗,不著斯文气质。上得台后,立刻满脸愤怒,手之舞之向众人诉说什么,似是说到伤心处,乃捶胸顿足。听众中不少人为他鼓掌,还有人挥拳喊口号,但边上也有闲人作不屑状。
郭嵩焘问马格里,此人都说些什么?马格里说,他在鼓动大家不要去工厂上工,以此要挟厂主。郭嵩焘要他说详细些,原来此人在一家织布厂烧锅炉。这以前用蒸气机织布,他这个锅炉工待遇尚可。自从厂主改用电气机织布后,产量一下翻了几翻,人员却减了又减,开始厂主还让他打杂,后来则干脆将他裁减了。一同被裁的人对厂主这种过河拆桥的作法十分愤慨,他乃代表众人在此倾诉,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厂主。
似乎对一切都较淡漠的刘锡鸿此刻不由一边冷笑了,他说:“看来,厌恶奇技淫巧也不单是大清臣民,就是洋人自己也不喜欢。本来嘛,蒸气织布机已很不错了,何必又用什么电气机呢?这不,民怨沸腾,失业的升斗小民只好聚而拒官,这是何苦之哉。”
这又是“火车不宜于中国”的老话题了,但此刻众人注意的不在这里,也无人愿与刘锡鸿争,黎庶昌问马格里道:“厂主办实业,为国家财税之源。他鼓动众人对抗厂主,这不是要造反吗?”
马格里不以为然地摇头说:“也不,他虽然在鼓动,但别人不一定会信他的。再说,这确实是需要政府出面调处的事,他这么一宣传,可引起当局的注意也不是坏事。”
刘锡鸿说:“犯上作乱,听之任之,那你们英国能不亡?”
郭嵩焘说:“这么说说,也不就是要作乱。依我看,这倒是颇合古意。”
众人忙问所以然。郭嵩焘说:“据《淮南子》上说,上古时期,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民有所见,可刻于谤木。这样,民有疾苦,便不致壅于上闻。这平民讲坛不就是尧舜的敢谏之鼓和诽谤之木吗?可惜古圣先贤的苦心后来便走样了,到如今,诽谤之木竟演变成宫门前装点门面的华表了。这是有违古圣之初衷的。”
众人听了,个个都感叹不已。刘锡鸿却冷笑道:
“筠公真是博学得很,依你说,英国女主竟然成了尧舜之君了?”
郭嵩焘顿时开口不得。
其实,国会也好,平民讲坛也好,马格里的介绍仅一鳞半爪,众人的亲临其境也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须知此时的伦敦,继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已成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英国政坛更是风起云涌,变化万端,各种思想都十分活跃。就说议会的改革,能到今天这模样,也是通过无产阶级发动的三次宪章运动的斗争才获得的,时在中国皇帝纪元的道光中叶。
这以后,无产阶级在政坛上更趋活跃,**的宣传在伦敦已十分普遍,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伦敦的《红色共和党人》周刊上,已全文发表了马克思的第一个英译本《**宣言》,宪章派的报纸更是不遗余力地宣传科学**,号召工人为争取生存权利、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获得普选权而斗争,**已出现在欧洲的地平线上了。可惜中国使团之人,受语言障碍,虽来到了欧洲革命的中心,却很难听到看到这些本质的东西,或者说听到了看到了也很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