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2/2)
《帝国的回忆》作者:帝国的回忆 2017-01-29 11:32
山羊,而这里的男人在现代知识的道路上行走时也如他们的女人一般无能为力。
知识的缺陷使他们难以理解近年来侵入他们领土的那些外国人,洋人对他们而言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这些外国文明开始的年代晚于孔夫子的时代,而受过中式教育的清国人,就连形成一种科学观念和理性思维所必需的初步知识都没有。在北京国子监的大门外面立有一块醒目的标志牌,上面题道:“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而在这座大门里面的标志牌上则题道:“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宫墙。”这意味着,在19世纪的大清国,要让一个男人成为其他男人的统治者,其所需的全部学识仅仅就是那些经典著作而已。①
人们禁不住有这样一股冲动,就是奉劝英国的保守党分子统统移居到大清国来,因为在这块幸福的土地上他们会找到真正信仰其宗旨的人。我宁愿有一些公正无私的、脱离了所有政治偏见的,或者至少是能够凭借自己的良心来客观评判事物的人从大清国来到我们这里,给我们好好描述一番大清国的教育制度。我想,这对那些坐在自己的家中来支配和规范我们自己社会体制的人而言,肯定会产生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功名的授予
在大清国,每个省的省城都设有会考考场,通过这些省城的考试可以获得两个级别的初级功名(秀才和举人);但更高两级的功名只能到北京去争取(举人经会试考中者为贡士,贡士经皇帝陛下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状元”是清国功名的最高名位,相当于我们英国的“学位考试甲等第一名”,它又被称为“万中选一”,因为考场能容纳一万名赶考的举子,而每三年只能有一人获此殊荣,此名即由此而来。
一次又一次,清国男人们千里迢迢进京赶考,直到他们渐渐老去,头发变得灰白和稀疏。人们想获得显赫功名的愿望是如此强烈!听说有一个人,每次都来赶考,一直考到80岁。如果有人能坚持到这么大年龄的话,清国皇帝通常会授予他一定的荣誉。
在北京的这项争夺是一场异常严峻的考验。考试要持续九天,分为“三科”。整整三天三夜的时间,这“一万人”全部的智慧就被限制在他们的笔头上,每个人都被关进一块大约仅有一平方码的狭窄空间内,这样可以把他与其他人完全隔开。他必须在这里完成试卷或论文。
考试题目是由考官们出的,这在考生进入他的小房间之前是决不可能知道的。贴着官方封条的试卷分发给每位参加考试的人,他们完全凭借着对那些经典著作的记忆力来把答案写在考卷上。有人制作了那些经典著作的微型抄本,以便考生能偷偷带进考场作弊,但现在制作和贩卖这些抄本都算犯罪行为。我曾经阅读过这样制作出来的一些作品,它让人回忆起大部分在早期学校中学过的小品文或为培养年轻人的思维、智力而写的文章,但这些文章都包含有数不清的引经据典,而这些文章的风格我们可以从前面给大家提到过的标志牌上得到些启示,都是些以华丽词藻堆砌而成的空泛文章。
会考考场占地达数英亩之大,由很长很长的一排排小房间组成,这看上去有点像个巨大的养猪场。考场四周立有不少塔楼,上面站有监考人员在一直监视着考场。监考官禁止外面的人与考生交流,也不准考生之间相互沟通。
“一万”考生(其中有些年纪已经很老了)就这样被关在小房间里,三天三夜,而前后一共要进行三场这样的考试,这真是一项痛苦欲绝的考验。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考生死在了里面。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从外面凿个洞,把尸体拖出去扔掉。这样的结局对一个人的求学生涯来说真是再悲惨不过了。①
然而,考试带给成功者的荣誉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封闭考试的另一个侧面。如果一个人获得了这些功名中的任何一个,他的名字就会被迅速地张贴到他家宅院的院墙上,而整个村庄或乡镇都会为此感到极大的光荣和骄傲。政府的职位和升迁机会就摆在成功者的面前。也许,这位幸运儿能升迁到大清国最高的权贵阶层呢!假如他获得了一个读书人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状元”,家乡那些欢腾的人们就会在孔庙里为他树碑庆贺,而他的名字也将流芳百世。
知识的缺陷使他们难以理解近年来侵入他们领土的那些外国人,洋人对他们而言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这些外国文明开始的年代晚于孔夫子的时代,而受过中式教育的清国人,就连形成一种科学观念和理性思维所必需的初步知识都没有。在北京国子监的大门外面立有一块醒目的标志牌,上面题道:“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而在这座大门里面的标志牌上则题道:“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宫墙。”这意味着,在19世纪的大清国,要让一个男人成为其他男人的统治者,其所需的全部学识仅仅就是那些经典著作而已。①
人们禁不住有这样一股冲动,就是奉劝英国的保守党分子统统移居到大清国来,因为在这块幸福的土地上他们会找到真正信仰其宗旨的人。我宁愿有一些公正无私的、脱离了所有政治偏见的,或者至少是能够凭借自己的良心来客观评判事物的人从大清国来到我们这里,给我们好好描述一番大清国的教育制度。我想,这对那些坐在自己的家中来支配和规范我们自己社会体制的人而言,肯定会产生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功名的授予
在大清国,每个省的省城都设有会考考场,通过这些省城的考试可以获得两个级别的初级功名(秀才和举人);但更高两级的功名只能到北京去争取(举人经会试考中者为贡士,贡士经皇帝陛下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状元”是清国功名的最高名位,相当于我们英国的“学位考试甲等第一名”,它又被称为“万中选一”,因为考场能容纳一万名赶考的举子,而每三年只能有一人获此殊荣,此名即由此而来。
一次又一次,清国男人们千里迢迢进京赶考,直到他们渐渐老去,头发变得灰白和稀疏。人们想获得显赫功名的愿望是如此强烈!听说有一个人,每次都来赶考,一直考到80岁。如果有人能坚持到这么大年龄的话,清国皇帝通常会授予他一定的荣誉。
在北京的这项争夺是一场异常严峻的考验。考试要持续九天,分为“三科”。整整三天三夜的时间,这“一万人”全部的智慧就被限制在他们的笔头上,每个人都被关进一块大约仅有一平方码的狭窄空间内,这样可以把他与其他人完全隔开。他必须在这里完成试卷或论文。
考试题目是由考官们出的,这在考生进入他的小房间之前是决不可能知道的。贴着官方封条的试卷分发给每位参加考试的人,他们完全凭借着对那些经典著作的记忆力来把答案写在考卷上。有人制作了那些经典著作的微型抄本,以便考生能偷偷带进考场作弊,但现在制作和贩卖这些抄本都算犯罪行为。我曾经阅读过这样制作出来的一些作品,它让人回忆起大部分在早期学校中学过的小品文或为培养年轻人的思维、智力而写的文章,但这些文章都包含有数不清的引经据典,而这些文章的风格我们可以从前面给大家提到过的标志牌上得到些启示,都是些以华丽词藻堆砌而成的空泛文章。
会考考场占地达数英亩之大,由很长很长的一排排小房间组成,这看上去有点像个巨大的养猪场。考场四周立有不少塔楼,上面站有监考人员在一直监视着考场。监考官禁止外面的人与考生交流,也不准考生之间相互沟通。
“一万”考生(其中有些年纪已经很老了)就这样被关在小房间里,三天三夜,而前后一共要进行三场这样的考试,这真是一项痛苦欲绝的考验。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考生死在了里面。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从外面凿个洞,把尸体拖出去扔掉。这样的结局对一个人的求学生涯来说真是再悲惨不过了。①
然而,考试带给成功者的荣誉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封闭考试的另一个侧面。如果一个人获得了这些功名中的任何一个,他的名字就会被迅速地张贴到他家宅院的院墙上,而整个村庄或乡镇都会为此感到极大的光荣和骄傲。政府的职位和升迁机会就摆在成功者的面前。也许,这位幸运儿能升迁到大清国最高的权贵阶层呢!假如他获得了一个读书人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状元”,家乡那些欢腾的人们就会在孔庙里为他树碑庆贺,而他的名字也将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