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帝国的回忆章节目录 > 再版后记

再版后记(2/2)

帝国的回忆作者:帝国的回忆 2017-01-29 11:32
变中国的人,常常不是什么神仙皇帝,也不是装模作样的军机大臣,倒可能就是一名排长,或一位怒发冲冠的少年。

    《帝国的回忆》自2001年由三联书店首发后,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同时也有各种建议和批评。该书于2002年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在台北出版,也获得台湾学界的关注与评论。这次再版,我们吸收和采纳了各方面的意见,力求改进。为此,新版参考台湾版注释内容,对旧版进行了修订与补充。另外,按照北京大学历史系王晓秋教授的意见,追加了一篇反映蒲安臣外交活动的电稿。再者,追补了一篇记叙“大秦景教碑”的特稿。为核实细节,我还专程访问了西安碑林。驻足碑前,仍能强烈感受到贞观年间那“盛唐巨光,景风东扇”的宏大气象,禁不住为我汉家文化之辉煌壮美而感慨万千。最后,原版关于李鸿章在纽约接受记者采访的内容,针对部分读者的疑惑,拷贝了《纽约时报》原始片断影印刊出,供读者研究。这次再版,共删减旧版8篇电稿,新增11篇,同时与出版社编辑一起选配了更多图片。这些照片和图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出自西方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该书的历史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同一口硕大无比的“销金锅”。任何从外部世界传来的东西,一倒进锅里,都会有化学蚀变发生。1000年前,基督教来到长安,变成了景教;1000年后,英语进入上海,也被改造成洋泾浜,而西式法院则变成了会审公廨,甚至连美国公使也变成了大清皇上的钦差。中华文明5000年薪火相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有大海一样宽阔而包容的胸怀。这样的特质,对于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无疑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借再版之机,谨向台湾远流出版社的陈穗铮女士表示特别的感谢。陈女士治学严谨,为责任编辑期间,曾与我反复讨论、印证有关译文和史实,令我深受教益。同时,向支持本书再版的当代中国出版社周五一社长和张永副总编辑,向为本书撰写书评的陈克艰、周振鹤等前辈,向特别推荐本书的《南方周末》等报刊和赵启正、段永基、池莉、徐静蕾、赵原、陈文茜(台湾)、叶国华(香港)等先生、女士,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另外,外交部同事蒋书婉女士参与了部分新增电文的翻译,也一并致谢。

    2006年8月9日,记于北京海淀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