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大明王朝章节目录 > 第二章

第二章(2/2)

大明王朝作者:大明王朝 2017-01-29 11:32
这么多人,真跟到杭州,事情就闹大了。”常伯熙脸上流着汗,跟到马宁远身边说道。

    “事情已经大了!”马宁远大步走去,“回杭州,见到部堂大人再说!”

    16江南织造局大厅堂

    一记一记的堂鼓,不是一声一声敲动人的耳鼓,而是一下一下在敲动人的心旌。

    这样的堂鼓声只有到了大明朝的嘉靖年间才能达到这种不带烟火气的境地。

    伴着堂鼓声而起的是那种只有到了大明朝的嘉靖年间才有的曲笛声,这笛声明明是坐在眼前的笛师吹出的,却让人感觉是从偌大的厅堂上方那遥远的天空传来。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形式之一——昆曲刚刚成熟的时候。

    这时在这里演奏的是从苏州请来的天下昆曲第一班。

    像是一片云,又像是一渠水,一匹偌长的丝绸拂着大堂正中那条扶手栏杆中间长长的楼梯向上飘去。远远望去,那匹拂过楼梯的丝绸仿佛有颜色,又像是没有颜色;仿佛有图案,又像是没有图案;一丈,两丈,三丈,虚幻如梦。

    丝绸的那一端竟披在一个苗条女子的肩上。

    堂鼓声和曲笛声所演奏的这支曲牌拿捏得竟是如此天衣无缝,那披着丝绸的女子刚走到了二楼梯级的尽头,回眸一笑,曲牌也终了。

    地面大厅堂的北边,也就是那一座长长的楼梯的对面响起了掌声。

    坐在这里一长排椅子上的人都含笑站起来了。

    中间是四个一到三品的大员,两边是五个衣着华丽的富商。

    一眼就能看出这几个富商“非我族类”,其中两个高鼻深目,另三个皮肤特别黝黑,刚才的掌声就是他们拍出来的。

    “掌烛!”官员中那个长着一张女人脸的宦官带着笑尖声命道。

    字幕:江南织造局兼浙江市舶司监正杨金水。

    立刻便有两行随从一人手里擎着一个点燃的烛台从大厅两侧的两道门中走了过来。杨金水和两个官员还有几个异域富商每人从一个随从手里接过一个烛台。

    唯有站在正中的那个面目清癯的中年官员没有去接那盏烛台。另外两个官员都望向了他。

    这个官员疲惫地勉强一笑:“杨公公和你们领着看吧。”

    那杨公公笑着接道:“部堂大人这一向也着实累了,可我们也不敢让您走。您就先在这儿坐着歇歇,待会儿能卖出多少丝绸运往西洋,派多少兵船护送,都得您拍板呢。”说到这里,他笑对着身旁那个官员和那些异域商人说:“来,来,咱们去看货。”

    说着,他擎着烛台在前,向仍然拂在楼梯上的那匹丝绸走去,一边走一边又尖声说道:“灭灯!”

    是早就准备好的,原来高挂在二楼回廊上的每盏灯笼旁站着的人立刻挑灭了那些灯笼。

    高大的厅堂立刻暗了下来,只有那几个人手里擎着的烛在厅堂中央浮出一团光圈。

    手里的烛照着自己的脸,杨金水的面容更明晰了,这是一张典型的太监的脸。他擎着烛率先向大厅正中的楼梯走去。

    跟在他身后左边的烛光照亮着左边那个官员的脸。

    字幕:浙江布政使郑泌昌。

    跟在他身后右边的烛光照亮着右边那个官员的脸。

    字幕:浙江按察使何茂才。

    商人们便跟在他们的后面,一行人举着烛台走近了楼梯,走近了那匹丝绸。

    烛的余光闪闪烁烁地照向他们身后那个部堂大人。他独自在那一排空椅子中间又坐下了,然后慢慢闭上了双眼。

    字幕: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

    一个站在大厅门口的七品军官手臂上挽着一件披风急忙过来了,将那件披风轻轻地盖在胡宗宪的身上,又疾步退了回去。

    杨金水领着郑泌昌、何茂才和几个商人沿着丝绸两侧登上了前几级楼梯,立刻便有两个随从在楼梯的下端一人一角扯起了丝绸。

    那匹丝绸的前面一丈多被抻离了梯级。

    “请看。”杨金水把手中的烛光照了过去。

    其他几个人也把手中烛光照了过去:

    ——蝴蝶的翅,蜜蜂的翼,都像是能从翼翅的这边透看见翼翅的那边,更难得的是每只蝴蝶、每只蜜蜂身上的花纹颜色细看都有不同,而且每一片翅、每一片翼飞张的幅度都不一样,却又都是实实在在地飞,绕着一朵朵尚未绽开的花蕾在飞。

    几个商人报以回笑,但仍保留着矜持。

    “请往上看。”杨金水领着一行又登上了第二段梯级。

    楼下的两个随从扯着丝绸的两角往后退了一步,丝绸的第二段又被抻离了梯级。

    几盏烛光同时照了过去:

    ——还是那些蝴蝶,还是那些蜜蜂,还是那些花,蝴蝶和蜜蜂也还是在绕着一朵朵花飞。

    几个商人互望了一眼,虽然仍带着笑,却露出了一些不以为然。

    杨金水也笑了:“再仔细看看。”

    烛光和头凑近了丝绸。杨金水那女人般白皙柔软的手指向了中间的一朵花。

    ——那朵花确实有些不同,比较前一段的花蕾,花瓣已经微微张开。

    “开了!”这是那个面色黝黑的商人脱口说出的,显然这个人经常到大明朝来做生意,会说中国话,但带着拗口的吴音。

    “在行!”杨金水笑着夸了一句,“前面那一段按你们西洋钟的说法是早上七点穿的,花还是朵子,因此蝴蝶和蜜蜂只是绕着飞。”

    说到这里杨金水望着那个说中国话的商人。

    那个商人立刻用另一种语言向其他几个商人翻译杨金水刚才那段话。那几个商人立刻会意地点头。

    杨金水接着说道:“这一段是你们西洋钟上午十点穿的,花刚刚开,蝴蝶和蜜蜂准备吃花粉儿了。”

    那个会说中国话的商人立刻翻译了过去。

    “哦!”几个商人这时忘了矜持,同声发出惊叹。

    郑泌昌和何茂才脸上都浮起了得意的笑容,对望了一眼,又望向杨金水。

    “请再往上看!”杨金水这时也笑着,不只是得意,更多是矜持,举着烛台领着一行又往上面登去。

    17江南织造局衙门大门外

    这里本来就是江浙最高的宦官衙门所在,平时规制就十分森严,今天由于一省最高的几个官员都在里面,总督、布政使、按察使的亲兵队这时全在外面戒备着,就显得更加森严。

    给胡宗宪盖披风的那个七品武官就是总督衙门的亲兵队长,当然就由他站在这里主持着警备。

    居然有急促的马蹄声从衙门左侧的街面上传来,那亲兵队长眉头一锁,立刻便有一队亲兵向马蹄声方向跑去——几匹马出现了,最前方是马宁远。

    那队亲兵不拦他,马宁远也不理睬他们,驰着马一直奔到织造局衙门大门口才勒缰停下。

    那亲兵队长显然和他极熟,从大门的台阶上迎了下去。

    马宁远翻身下马,将马鞭向身后的人一扔,便迎着那亲兵队长大声问道:“部堂大人在里面吗?”

    “在。”亲兵队长接道,“怎么回事?”

    马宁远:“造反了!有倭贼煽动上千的刁民,都闹到总督衙门了!”一边说一边向大门走去。

    亲兵队长急忙领着他走进大门。

    18江南织造局大厅堂门外

    从大门往这里走才知道织造局这座衙门宅子有多大,马宁远由那个亲兵队长领着,居然一座一座重兵把守的门连招呼都不用打,便一路闯了进来。

    前面就是大厅堂了,这里反而没有兵了,只有两个太监站在大厅堂的门外。

    马宁远风急火燎地向大门走去。

    “哎!我说马大人,什么时候,你就愣往里闯?”两个把门的太监身子一并,把他挡住了,声音虽然很低,口气却是很硬。

    一路气盛的马宁远到了这里也不得不服小了,强赔着笑:“有急事,我得立刻见部堂大人和另外几个大人。”

    其中一个太监:“再急的事现在也不能进去,你看看。”

    马宁远向里面望去——偌大的厅堂四周都影影绰绰,只有楼梯上一片烛光,杨金水和郑泌昌、何茂才就像浮在半空中,正陪那几个商人看着绸缎。

    马宁远咽了一口唾沫,也压低了声音:“是造反了!得立刻禀报。”

    “造反了?”两个太监对望了一眼,立刻露出了紧张。

    一个太监:“在哪儿?有多少人马?”

    马宁远:“人马现在还扯不上,上千的刁民他妈的都涌到总督衙门门口了。”

    两个太监刚才还提在嗓子眼那口气立刻又松了,对望了一眼。

    其中一个太监:“我们还以为有兵马打到这儿了呢。那就再等等,也就一会儿。”

    亲兵队长接言了:“二位公公,部堂大人这会儿没看丝绸,我先领他去见部堂吧。”

    马宁远连忙接道:“对。我也不打扰杨公公他们看货,先去禀报一下部堂大人。”

    两个太监犹豫了一下,又对望了一眼。显然是不好阻挡胡宗宪的亲兵队长,一个太监望着他:“有事可是你的?”

    亲兵队长:“放心,不会有事。”

    另一个太监:“那就悄悄儿的,杨公公的脾气你们知道。”

    马宁远急忙答道:“知道。”

    一个太监:“去吧。”

    亲兵队长领着马宁远轻步走了进去。

    19江南织造局大厅堂内

    亲兵队长领着马宁远走到了胡宗宪身边。马宁远刚想走过去,那亲兵队长又连忙伸手把他阻住了。

    烛的余光中,胡宗宪盖着那件披风坐在那里,身子依然保持着正坐的姿态,但已经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亲兵队长望着胡宗宪瘦削的脸犹豫了,望向了马宁远。

    马宁远也犹豫了,停站在那里,从他的神态可以看出,不是不敢,而是不忍叫他。

    马宁远焦急的目光不禁望向了楼梯上照着杨金水他们的那片烛光。

    楼梯上,杨金水已经领着一行登到了接近那女子的梯级上。

    站在楼梯下的两个随从又向后退了一步,五丈长的这匹长绸整个被绷直了。

    几盏烛光同时照向最后那一段绸面:

    ——像是还有蝴蝶,像是还有蜜蜂,却已经不是蝴蝶和蜜蜂,而是纷纷飘零的花瓣。

    杨金水:“这是晚上穿的,照你们西洋的习惯,也就是晚会穿的。”

    那个会说中国话的商人把他这句话又翻译了过去。

    所有的商人这时都由衷地面露激赏,其中一人叽里咕噜地问了几句。

    那个会说中国话的商人翻译道:“他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花纹图案要设计出这种变化。”

    杨金水一笑:“真正的贵人换了衣服是不愿意让人家一眼看出的。仔细看才知道一天换了四次衣服,这才是贵人。”

    这句话刚被翻译过去,几个商人纷纷向那个会说中国话的商人说了起来。

    那个商人立刻对杨金水笑着说:“他们说,这样的丝绸,他们那里的贵人一定喜欢。他们,还有我,这次都各要十万匹。问天朝有没有这么多货。”

    杨金水稍犹疑了一下,接着说:“有!有!要多少都有。”说到这里,他提高了声调:“照天光!”

    大厅渐渐亮堂了——原来二楼的每个窗户上都被盖得严严实实的窗帘慢慢被拉开了,窗外的日光这时照了进来,居然带着彩色!

    原来每个窗户上都还挂着一翼各种颜色图案的丝绸,日光是透过这些丝绸照进来的!

    这时堂鼓声、曲笛声,又加上了琴、瑟和云锣都轻轻地响了起来。

    胡宗宪的眼睛倏地睁开了,他看见杨金水一行兴奋地笑着从梯级上下来了。

    亲兵队长连忙轻轻揭开了他身上的披风,胡宗宪慢慢站起的时候,发现了旁边的马宁远。

    马宁远和胡宗宪的关系显然已到了不拘礼的程度,这时也来不及行礼,立刻贴近他的耳边急忙说着。

    也不知道是官做到这个位置,“静气”二字已是必然的功夫,还是早已预见到了这种事情迟早要来,胡宗宪这时耳听着马宁远的禀报并无任何反应,眼睛依然露出疲惫的笑,望着渐渐走近的杨金水一行。

    说笑着,杨金水一行走近了胡宗宪。

    “这一次他们一共就要五十万匹!”杨金水笑对胡宗宪大声说道,“五十万匹就是七百五十万两白银!部堂大人,全看你的了。”

    郑泌昌和何茂才虽然也笑着,但望着胡宗宪的目光中却不敢显出杨金水那种兴奋。因为胡宗宪眼中虽还带着疲惫的笑,嘴角却紧紧地闭着。

    几个异域商人叽里咕噜地又说了几句。

    那个会说中国话的商人又对杨金水说道:“萨哈里先生他们说,披丝绸那样的女人你们这里有多少,能不能一起卖给他们。”

    杨金水一笑:“这个不归我管,要问他们。”说着笑望向胡宗宪和郑泌昌、何茂才。

    郑泌昌、何茂才也只是笑着,都望向胡宗宪。

    胡宗宪此时眼中那点笑容都收了:“我天朝有的是丝绸、茶叶、瓷器,但不卖人。”

    不用翻译,那些商人从他的脸色已经看出了意思,都跟着收敛了笑容。

    “先送几位客商到驿馆歇息吧。”胡宗宪不再说这个话题,望着杨金水。

    杨金水和郑泌昌、何茂才这时才发现了站在胡宗宪身旁一脸急迫的马宁远。

    马宁远急迫的目光这时也正望着他们。

    杨金水和郑泌昌当然明白一定出了什么事了,目光碰了一下。

    杨金水的脸上先是掠过一丝不快,但立刻又转对那几个商人哈哈一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个班子可是特意为了几位从苏州请来的。已经安排了大船,让几位今天游西湖,听昆曲。生意明天谈。”

    这句话一经翻译,那几个商人立刻大喜。

    杨金水拍了一下手掌。立刻有几个太监走了过来,笑领着几个商人走了出去。

    “去总督衙门吧。”胡宗宪说完这句,率先向大厅门口走去。

    杨金水、郑泌昌和何茂才几乎同时盯了一眼马宁远,跟着向大厅门口走去。马宁远这才跟着走去。

    20浙江总督署大门外

    总督衙门外的大坪按规制有四亩见方,暗合“朝廷统领四方”之意。平时大坪正中也就高矗着一杆三丈长的带斗旗杆,遥对着大门和石阶两边那两只巨大的石狮,以空阔见威严。

    今天这里却连那条通往大门的铺石官路上都黑压压地跪满了百姓,全都是静静地跪着,只有东南风把那杆斗上的旗吹得猎猎作响。

    大门石狮两旁的有两面八字墙,每面墙前都站着一排挎刀的亲兵。已经穿着参军服饰的谭纶正一个人静静地站在大门前的石阶上。

    跪着的人群仍然沉寂着。挎刀的亲兵也紧张地沉寂着。

    谭纶紧闭着嘴兀然站在那里。突然,他的眼睛盯向了前方。

    远远地,亲兵队护送着胡宗宪一行的轿马来了。隔街便是衙门大坪黑压压的人群,马和轿都进不了大坪了,便在那里停住了。

    胡宗宪、杨金水、郑泌昌和何茂才都走出了轿门,所有的目光都阴沉地望着那座进不去的总督署。

    接着,所有的眼睛都望向了那座大门,望向了站在那儿的谭纶!

    谭纶的眼睛却只望向胡宗宪。

    这时胡宗宪的眼睛也望向了他。

    两双眼睛都透着忧郁、沉重,但谭纶的目光中充满了期盼,而胡宗宪的目光中只有忧郁、沉重。

    其他人从谭纶的目光方向都转望向胡宗宪。

    胡宗宪这时已将目光移望向衙门屋檐上方的天空。

    马宁远疾步凑了过来:“大人们看,这都是戚继光,还有那个人干的好事!”

    “先不说他们。”何茂才这时立刻接道,“先抓人,抓了人再论别的事。该处置的处置,该上奏朝廷的今天就要上奏疏。”

    几个人都等着胡宗宪表态。

    胡宗宪:“这么多人,抓谁?”

    何茂才:“这可是总督衙门……”

    “拆不了。”胡宗宪打断了他的话,“真拆了,我就革职回乡。从后门进去吧。”

    说完这句,胡宗宪也不上轿,转身徒步向街的那边走去。

    所有人都是一怔。

    郑泌昌和何茂才见他走了,只好跟着走去。

    杨金水却不愿意走路,阴沉着脸走向轿门。

    一个太监连忙打起了轿帘让杨金水钻了进去,这乘轿子也向着胡宗宪他们的方向走去。

    只有马宁远还僵在那里出神,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大步跟去时又回头向远处的谭纶瞪去。

    谭纶依然兀自静静地站在那里。

    21浙直总督署后堂

    所有的人都在这里坐定了,所有的人都沉默着,在等待着“那个人”到来。

    谭纶在大门口出现了,也是沉默着,走到大堂右边那张大案下首的空位上坐了下来。

    啪的一声,谭纶刚刚坐下,坐在他对面的马宁远便把纱帽往面前的案几上一摔:“我们在前面卖命,别人在后面拆台!干脆说,朝廷改稻田为桑田的国策还要不要人干!要这样干,我们可干不了!”

    所有的目光都望向了胡宗宪。胡宗宪却两眼望着门外,紧闭着嘴。

    “怎么会闹出今天这个事来,我也不明白。”郑泌昌说话了,“四个月过去了,朝廷叫我们改种的桑田还不到两成。内阁几天一个廷寄责问我们,这才叫马知府他们赶着去干。今天织造局谈生意我们都在场,五十万匹丝绸年底前要交齐,我们浙江却产不出这么多丝,到时候恐怕就不会只是内阁责问了。杨公公他们在吕公公那里交不了差,吕公公在皇上那里也交不了差,账一路算下来,我们这些人只怕不是撤差就能了事。”说到这里郑泌昌望了一眼杨金水。

    杨金水这时却像是局外人,只带耳朵不带嘴巴,闭着眼坐在那里养神。

    “我看是有些人在和朝廷对着干!”何茂才一开口干脆拍着桌子站了起来,目光斜望着坐在他下首的谭纶,“省里调兵给马知府去改桑田,就是为了防着刁民闹事,现在好了,刁民闹到总督衙门了!到底是谁下调令叫戚继光把兵带走的?当着部堂大人,还有杨公公在,自己说清楚!”

    这摆明了就是在逼谭纶说话了,几双眼睛都望向了谭纶。

    “是我叫戚继光把兵带走的。”接这句话的竟是胡宗宪!

    胡宗宪说出这句话是那样的低沉,可在那些人耳里却不啻一声雷,震得郑泌昌、何茂才和马宁远都睁大了眼睛。

    杨金水闭着的眼睛也倏地睁了一下,又闭上了,还像局外人那样坐在那里。

    其他人还只是惊愕,可何茂才已是僵在那里,坐不下去了。

    谭纶显然没有想到胡宗宪会在这个时候这么干脆地把担子担了过去。他心中一阵激动,想看一眼胡宗宪,却忍住了,把目光望向了桌面。

    “以官府的名义向米市上的米行借贷一百万石粮,现在借贷了多少?”胡宗宪话锋一转,望向了郑泌昌。

    郑泌昌开始怔了一下,接着答道:“很少,都说缺粮。”

    “外省调的粮呢?”胡宗宪接着问道。

    郑泌昌:“和往年一样,一粒也不愿意多给。”

    “这就清楚了。”说完这句,胡宗宪瞥了一眼何茂才,“你先坐下。”

    何茂才坐了下去。

    胡宗宪提高了声调,但透着些嘶哑:“我是浙直总督,又兼着浙江巡抚,朝廷要降罪,都是我的罪;百姓要骂娘,该骂我的娘。改稻田为桑田是国策,必须办。可桑苗现在插下去到秋后也没有几片嫩叶养中秋晚秋的蚕。官府不借贷粮食,只叫稻农把稻田改了,秋后便没有饭吃,就要出反民!每年要多产三十万匹丝绸,一匹不能少。可如果为了多产三十万匹丝绸,在我浙江出了三十万个反民,我胡宗宪一颗人头只怕交代不下来!”

    话说到这里,他又停住了。后堂里一片沉寂。

    胡宗宪的目光望向了马宁远:“抓的人立刻放了。新安江各个堰口立刻放水。你带着各县知县亲自去办。”

    马宁远站了起来,却仍想说什么。

    胡宗宪:“去。”

    “是。”马宁远答的这声也有些嘶哑,拿起桌上那顶纱帽走了出去。

    一直闭着眼睛的杨金水这时终于把眼睁开了,他望着胡宗宪:“部堂大人,你们浙江的事我过问不了,可织造局的差使是我顶着,今天这笔生意我可是替朝廷做的。眼下从江宁织造坊、苏州织造坊加上江南织造局的库存一共也就十几万匹。照两省现有的桑田赶着织,就算一年内分期付货,到时候还要短二十多万匹。那时候内阁不问你们,宫里可要问我。”

    胡宗宪:“所有的事我今天就给朝廷上奏疏,请朝廷督促邻省给我们调粮。布政使衙门和按察使衙门现在立刻去向各米行催贷粮食,所有的借据我胡宗宪加盖总督衙门的印章。运河上每天都是运粮的船,有借有还,为什么就借贷不到?不愿借粮的以囤积居奇问罪!逼他们,总比逼百姓造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