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 面子问题(2/2)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 中国人管理系列》作者:宝利嘉 2017-01-26 00:12
会跟着“丢脸”。
第四类行为是伤害别人的面子。在一个结构严密的社会中,一个人正常生活的主要条件就是他必须清楚与上下、左右的关系,并了解某人控制着重要的社会资源。当某人要求有权势者办事时,他必须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成功的可能性。如果他们的要求被接受了,那么就是权势者“给面子”,他自己也会感到抬高了面子。如果对方拒绝了他的要求,就是对方不给面子。
第五类行为是维护自己的面子。丢面子会使人体验一些不愉快的情绪:尴尬、羞愧和耻辱。有人对中国人做出的调查,人们通常对丢脸行为作出的反应是愤怒、尴尬、羞愧、焦虑和自责等,这都与不同的丢面子行为有关。这里,确认了三种主要的行为类型,分别是补偿行为、报复行为和自我防御行为。前者的重点在于通过解释或道歉请求他人的原谅,当然也不排除逃避;后者则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类似于阿Q的行为。
第六类行为是照顾他人的面子。在一个非常强调团体和谐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关心维护自己在等级结构中的正确行为。他同时也必须照顾周围人的面子,尤其是上司的面子。由于暴露他人的缺点会破坏关系的和谐,所以中国人很少批评他人。如果不得不批评,许多中国人会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来表达。由于拒绝他人的请求会解释为“面子问题”,所以当权者很少拒绝上司或有关系者的要求。如果不得不拒绝他人的请求,为了“敷衍面子”,他们常常会采取一些补偿性的行为,如道歉、说明自己无能为力、建议别的渠道等等。
多数中国人对于“面子”的看重,无疑会对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调整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人也经常用“脸”和“面子”来解释和调节社会行为。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兼有利弊的,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也使得许多中国人只注重装饰自己的外部形象,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为为了“更有面子”而活着。
在多数中国人的人际交往里,有“面子”就是:表现合适的自我形象。因此在不同的场合,他们揣摩不同对象的心意,然后戴上各式不同的“面具”。我们称这种因人而异表现自我的性格称为中国人的面具性格,而这种面具性格又是人们的爱面子心理与适应性原则的良好配合 。
每个人的自我形象是摆出给人看的,不管是自知或者是不自知,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透过自己的打扮、语言,以及自己所做的事情来向别人宣告“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当然,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正面的、肯定的评价,没有人会希望人家说他不好。所以我们总是想透过自我外在的形象告诉别人“我是能干的,我是慷慨的,我是知礼的,我是善良的,我是忠实的,我是有价值的,我是懂品味的……”等等;或者因人而异地表现自己的良好特征。如对一个热恋中的女孩(无论是一个还是几个)表现出只爱她一个的忠贞与坚定,同时又可以对其他的女孩表现出自己对她的喜欢和好感,其真正的含义恐怕就是“如果有可能,两人之间可以建立密切的关系”。
在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情境中,能够成功地表现出被人赞许的合适形象,就是“有面子”。相反,如果表情的形象不当,那就是“没面子”或“丢面子”的行为了。因此,人们总是在各种不同的人面前都尽量显得“有面子”,受人尊重和认可。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经常会选择合适的言辞、表现、动作、姿势和衣着,期望在别人心目中留下良好而鲜明的形象,以便维持彼此的社会关系。
“面子”从最直接最实际的意义上讲,就是别人的好感,即讲面子。爱面子就是为了赢得别人更多的好感。因而,如何抬高自己的面子也就表现为如何赢得别人的好感上,赢得别人的好感有多种办法,但典型的不外乎顺服、恭维和自我表现。顺服别人就是努力使自己所表现出来的与别人所期待的一致;恭维别人就是努力抬高别人的面子,同时也给自己留下面子;自我表现就是装饰自我形象,显示出自己在某些方面要比别人强,从而使得自己“更有面子”。
对于管理中国人的企业管理者来说,一方面,我们不该一味地顺从于别人的需要、用虚伪的形象去装饰自我。而应该努力去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和能力,以切实的成就和地位去实现超越别人的愿望。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完全摒弃自我形象的装饰作用。毕竟大多数中国人仍然以他自己的“面子”观念去评价别人,内在的“有面子”和外在的“没面子”仍会被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没面子”。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总被企业的员工认为是没有面子,或者其面子与其地位不相称,都会严重地影响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了管理工作的效率,我们应该坚持适应性原则,依照多数中国人所具有的面具性格,恰如其分地在提升和维护“面子”的同时,也尽量抬高和顾全别人的面子。只有掌握了应付各种人际关系的技巧和策略,管理者方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企业管理工作才能跨上新的台阶。
第四类行为是伤害别人的面子。在一个结构严密的社会中,一个人正常生活的主要条件就是他必须清楚与上下、左右的关系,并了解某人控制着重要的社会资源。当某人要求有权势者办事时,他必须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成功的可能性。如果他们的要求被接受了,那么就是权势者“给面子”,他自己也会感到抬高了面子。如果对方拒绝了他的要求,就是对方不给面子。
第五类行为是维护自己的面子。丢面子会使人体验一些不愉快的情绪:尴尬、羞愧和耻辱。有人对中国人做出的调查,人们通常对丢脸行为作出的反应是愤怒、尴尬、羞愧、焦虑和自责等,这都与不同的丢面子行为有关。这里,确认了三种主要的行为类型,分别是补偿行为、报复行为和自我防御行为。前者的重点在于通过解释或道歉请求他人的原谅,当然也不排除逃避;后者则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类似于阿Q的行为。
第六类行为是照顾他人的面子。在一个非常强调团体和谐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关心维护自己在等级结构中的正确行为。他同时也必须照顾周围人的面子,尤其是上司的面子。由于暴露他人的缺点会破坏关系的和谐,所以中国人很少批评他人。如果不得不批评,许多中国人会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来表达。由于拒绝他人的请求会解释为“面子问题”,所以当权者很少拒绝上司或有关系者的要求。如果不得不拒绝他人的请求,为了“敷衍面子”,他们常常会采取一些补偿性的行为,如道歉、说明自己无能为力、建议别的渠道等等。
多数中国人对于“面子”的看重,无疑会对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调整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人也经常用“脸”和“面子”来解释和调节社会行为。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兼有利弊的,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也使得许多中国人只注重装饰自己的外部形象,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为为了“更有面子”而活着。
在多数中国人的人际交往里,有“面子”就是:表现合适的自我形象。因此在不同的场合,他们揣摩不同对象的心意,然后戴上各式不同的“面具”。我们称这种因人而异表现自我的性格称为中国人的面具性格,而这种面具性格又是人们的爱面子心理与适应性原则的良好配合 。
每个人的自我形象是摆出给人看的,不管是自知或者是不自知,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透过自己的打扮、语言,以及自己所做的事情来向别人宣告“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当然,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正面的、肯定的评价,没有人会希望人家说他不好。所以我们总是想透过自我外在的形象告诉别人“我是能干的,我是慷慨的,我是知礼的,我是善良的,我是忠实的,我是有价值的,我是懂品味的……”等等;或者因人而异地表现自己的良好特征。如对一个热恋中的女孩(无论是一个还是几个)表现出只爱她一个的忠贞与坚定,同时又可以对其他的女孩表现出自己对她的喜欢和好感,其真正的含义恐怕就是“如果有可能,两人之间可以建立密切的关系”。
在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情境中,能够成功地表现出被人赞许的合适形象,就是“有面子”。相反,如果表情的形象不当,那就是“没面子”或“丢面子”的行为了。因此,人们总是在各种不同的人面前都尽量显得“有面子”,受人尊重和认可。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经常会选择合适的言辞、表现、动作、姿势和衣着,期望在别人心目中留下良好而鲜明的形象,以便维持彼此的社会关系。
“面子”从最直接最实际的意义上讲,就是别人的好感,即讲面子。爱面子就是为了赢得别人更多的好感。因而,如何抬高自己的面子也就表现为如何赢得别人的好感上,赢得别人的好感有多种办法,但典型的不外乎顺服、恭维和自我表现。顺服别人就是努力使自己所表现出来的与别人所期待的一致;恭维别人就是努力抬高别人的面子,同时也给自己留下面子;自我表现就是装饰自我形象,显示出自己在某些方面要比别人强,从而使得自己“更有面子”。
对于管理中国人的企业管理者来说,一方面,我们不该一味地顺从于别人的需要、用虚伪的形象去装饰自我。而应该努力去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和能力,以切实的成就和地位去实现超越别人的愿望。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完全摒弃自我形象的装饰作用。毕竟大多数中国人仍然以他自己的“面子”观念去评价别人,内在的“有面子”和外在的“没面子”仍会被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没面子”。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总被企业的员工认为是没有面子,或者其面子与其地位不相称,都会严重地影响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了管理工作的效率,我们应该坚持适应性原则,依照多数中国人所具有的面具性格,恰如其分地在提升和维护“面子”的同时,也尽量抬高和顾全别人的面子。只有掌握了应付各种人际关系的技巧和策略,管理者方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企业管理工作才能跨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