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 助人成功的五大能耐(2)(2/2)
《中国人的管理能耐: 中国人管理系列》作者:宝利嘉 2017-01-29 11:57
人际关系带有浓重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
中国人喜欢和谐,用“和谐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才能够“圆满”,和谐而非讨好,是中国人的重要特性,体现在管理上就成了一种“能耐”。
明察秋毫,防微杜渐
中国人向来都是很敏感、很谨慎的,任何事物的一点细小微渺的征兆都不会轻易放过,粗枝大叶者往往让人瞧不起。而且中国人觉得,在很多小事情上足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大节。东汉的陈蕃,是清流的领袖,在朝野名声很大。不过他年轻的时候,生活却比较随意,个人卫生习惯也不怎么好,几乎可以用“邋遢”来形容。他居住的斗室,才巴掌大的地方,不要说每天三次消毒,就连打扫,恐怕也得半年一次。不过陈蕃的舅舅却挺讲卫生,有一次戴着口罩去看他,刚进门就看到几只破袜子七零八落地粘在地板上,墙角还横七竖八地摆着几个空酒瓶,瓶盖扔得满地都是,室内看不到天花板,抬头只见一大片蜘蛛网,几只蜘蛛正在那儿呲牙咧嘴、旁若无人地上网。他舅舅看到这里,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皱着眉头捏着鼻子责问陈蕃道:“这么多蜘蛛网还不快打扫打扫,我看你这儿都快成网吧了。”没想到陈蕃却振振有词:“大丈夫当扫除天下,何事一屋尔!”他舅舅也急了,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终于轮到陈蕃没词了。
至于陈蕃的毛病改了没有,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个故事却告诫我们:小处不可随便。虽然很多中国人一再标榜“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但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他还是很难得到众人的谅解的。中国人习惯于见微知著,从再小的事物中也能看出大道理。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就是说中国人从来不肯忽视细节,而且能够以小见大、体察入微。
中国人的洞察力也是很强的,有句成语叫“一叶知秋”,看见树上掉下一片叶子,于是那些感情细腻的人就知道,秋天要到了。秋天总是要来的,他比别人知道得早些,自然就能早作打算。对管理者来说,时时处处也都要占这样的先机,我们说,高明的管理者一方面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总揽全局、把握主流,但同时也不能放过一些细枝末节的微小变化。一点小瑕疵可能带来致命危害,大名鼎鼎的“协和”式客机失事,据说起因仅在于一个小小的螺帽,可见斗筲之物往往干系重大,岂能掉以轻心。
因此管理者一定要能洞悉微小的事物,并准确地判断其发展趋势,加以适时引导。长江、黄河这样的大江大河,其源头照样不过是涓涓细流,浅得只能浮起小酒杯而已,俗称“滥觞”。所以说,当事物尚处于微小之时,要处置它简单得很,可一旦它成长壮大或羽翼丰满了,再想变易就难了。管理工作中的情形也是如此,任何流弊,必须在它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予以扼杀,否则若是等到积重难返、尾大不掉,那就一切都晚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是何等深刻的教训!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管理者做到明察秋毫,并且能以身作则,防微杜渐,而不是事到临头了再临阵磨枪。如果见到兔子才撒鹰,羊儿丢了再补牢,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那可不是管理者该干的事。
中国人喜欢和谐,用“和谐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才能够“圆满”,和谐而非讨好,是中国人的重要特性,体现在管理上就成了一种“能耐”。
明察秋毫,防微杜渐
中国人向来都是很敏感、很谨慎的,任何事物的一点细小微渺的征兆都不会轻易放过,粗枝大叶者往往让人瞧不起。而且中国人觉得,在很多小事情上足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大节。东汉的陈蕃,是清流的领袖,在朝野名声很大。不过他年轻的时候,生活却比较随意,个人卫生习惯也不怎么好,几乎可以用“邋遢”来形容。他居住的斗室,才巴掌大的地方,不要说每天三次消毒,就连打扫,恐怕也得半年一次。不过陈蕃的舅舅却挺讲卫生,有一次戴着口罩去看他,刚进门就看到几只破袜子七零八落地粘在地板上,墙角还横七竖八地摆着几个空酒瓶,瓶盖扔得满地都是,室内看不到天花板,抬头只见一大片蜘蛛网,几只蜘蛛正在那儿呲牙咧嘴、旁若无人地上网。他舅舅看到这里,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皱着眉头捏着鼻子责问陈蕃道:“这么多蜘蛛网还不快打扫打扫,我看你这儿都快成网吧了。”没想到陈蕃却振振有词:“大丈夫当扫除天下,何事一屋尔!”他舅舅也急了,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终于轮到陈蕃没词了。
至于陈蕃的毛病改了没有,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个故事却告诫我们:小处不可随便。虽然很多中国人一再标榜“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但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他还是很难得到众人的谅解的。中国人习惯于见微知著,从再小的事物中也能看出大道理。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就是说中国人从来不肯忽视细节,而且能够以小见大、体察入微。
中国人的洞察力也是很强的,有句成语叫“一叶知秋”,看见树上掉下一片叶子,于是那些感情细腻的人就知道,秋天要到了。秋天总是要来的,他比别人知道得早些,自然就能早作打算。对管理者来说,时时处处也都要占这样的先机,我们说,高明的管理者一方面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总揽全局、把握主流,但同时也不能放过一些细枝末节的微小变化。一点小瑕疵可能带来致命危害,大名鼎鼎的“协和”式客机失事,据说起因仅在于一个小小的螺帽,可见斗筲之物往往干系重大,岂能掉以轻心。
因此管理者一定要能洞悉微小的事物,并准确地判断其发展趋势,加以适时引导。长江、黄河这样的大江大河,其源头照样不过是涓涓细流,浅得只能浮起小酒杯而已,俗称“滥觞”。所以说,当事物尚处于微小之时,要处置它简单得很,可一旦它成长壮大或羽翼丰满了,再想变易就难了。管理工作中的情形也是如此,任何流弊,必须在它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予以扼杀,否则若是等到积重难返、尾大不掉,那就一切都晚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是何等深刻的教训!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管理者做到明察秋毫,并且能以身作则,防微杜渐,而不是事到临头了再临阵磨枪。如果见到兔子才撒鹰,羊儿丢了再补牢,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那可不是管理者该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