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战略批判 2(2/2)
《战略决定成败(第二版): 细节主义缓期执行》作者:何学林 2017-01-29 12:03
半年至1993年下半年),或者换句话说,是高速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造就了巨人集团的急速膨胀,但史玉柱显然没有认识到这种高速增长的“历史”性质,智囊们更是给他打气鼓劲,纷纷献计献策,要让他当李嘉诚,成为世界华人首富。于是,巨人集团在经济**盛极应该采取收缩战略的时候反而采取了极度扩张的发展战略,走了一条步步惊险,着着悬空的险棋。首先,价值50亿、珠海市最高的巨人大厦项目被策划出来了。巨人当然不会有50亿资金可盖楼,它采取的是利用形象广告的优势、预售楼花的办法。这是第一步险棋。而巨人大厦预售楼花所得款项却并没有用于盖楼,而是用作了各种各样的保健品开发和它的市场开拓。这是第二步险棋。然后又把巨人集团总部办公楼抵押给银行贷了款,贷款也被用在了这些保健品的开发上。这是第三步险棋。于是,“巨人脑黄金”被开发出来了,“巨不肥”、“巨人吃饭香”等继脑黄金之后据说有上百种之多的各式保健品被开发出来了。但为了早日成为李嘉诚,钱不能不用在刀刃上,因此,巨人不能花钱去建生产这些保健品的工厂,它只需要委托其它厂家去加工就可以了,而且加工费也没有必要先付,欠着厂家。这是第四步险棋。就这样,整个经济运行一环紧扣一环,弦被绷得紧紧的,整个巨人集团的根基则被架得空空的,史玉柱把自己定位在了走钢丝的杂技演员的位置上。如果宏观经济继续高速增长,自然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赢得满堂喝彩,不会有任何问题。遗憾的是,经济有规律,潮起有潮落,经济的连环扣脱节其实是一种必然,这样,全线崩溃也就势在难免了。1993年下半年,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来处理从1991年启动的这轮经济增长中的泡沫现象,以软着陆为标志,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新时期,经济转型时期的历史性机遇宣告结束,市场销售立即滑坡,回款额急剧下降,链条的最后一环终于断裂,拖欠的加工费无法按时兑付,加工厂家的债权人首先上门讨债;由于同样的原因,巨人大厦仍是空中楼阁,过了时限交不起楼,买了楼花的业主要楼没有,也追债上门;银行贷款到期未还,自然要封账号。巨人集团就这样陷入了重重债务危机之中,终至破产倒闭。经济规律全然不管你的身份地位,不顾你的昔日辉煌,一点面子也不给。这就像股市,升得太高,缺乏业绩支撑,好景不会常驻,必然会回落,牛市太高之后,必然会转熊。高明的股票投资人决不会盲目追涨,去显示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英雄气慨,而是采取激流勇退的策略,先人一步将手中的股票悉数抛出,让盲目跟进、想在最高点出货的人去品尝被套牢的苦涩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