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章节目录 > 含糊被动的学习动机

含糊被动的学习动机(2/2)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作者: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 2017-01-10 12:54
的人是从来不说‘不可能’的。”

    如果没有这种碰运气的精神,冒险的精神,向未知领域探索的精神,哥伦布就不会发现新大陆,爱迪生的上千件发明也不会诞生。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发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进。”杜威也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可以说,世界上并非所有事情都可以由理性控制,否则,在今天的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模式应该是“计划经济”而非“市场经济”。

    对于刘亦婷家长的未卜先知,一位读者不无担忧地写到:

    我看《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时,不仅没有阅读快感,反倒是冷汗直冒,大脑中总是红灯不停在闪烁:可怕、可怕……刘亦婷成长的过程,似乎是一个工业产品被设计、生产的过程,面面俱到之中独独看不到孩子的自主发展和选择。刘亦婷父母的教育方式,让我想起了著名学者施蛰存评说傅雷教育儿子傅聪的一句话:“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我相信,刘亦婷式的教育模式,对于大多数千差万别的家庭来说,同样也是危险的。

    (引自《江淮晨报》《书市为孩子疯狂》文/黄道培)

    在家长的“计划”下,我们看到,刘亦婷即便从哈佛毕业,也几乎没有独立的学习动机,没有从学习中找到什么乐趣。其对专业的选择也是被动的而无自己独立性的思考和判断。

    上文提到,刘亦婷从小的理想是像安徒生爷爷那样为人类做贡献,她在中学时选择了文科,而在哈佛读书的时候却选择了一门很枯燥的学科:应用数学。当《羊城晚报》的记者问刘亦婷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我们发现刘亦婷的回答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从国内念完高中的学生直接来到哈佛,英文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是中学才开始学英文的。”她说,“到高中的时候,你可以把英文说得对,但是要说得好,说得自然,用美国人的习惯方式来表达,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刘亦婷把自己选择理科放弃文科的原因归因于英语水平问题。实际上非常牵强。我猜测她选择枯燥的应用数学专业的原因是这样的。大家知道,哈佛大学一般在新生入学的头一年是不分专业的,而到二年级才分专业,刘亦婷在大学一年级的表现如何呢?我们在刘亦婷的书中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亮点。这很容易理解,刘亦婷长期以来缺乏对人文学科知识的积累,也缺乏这方面的思考,所以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必然是笨拙的。她被迫选择异常枯燥的应用数学,不仅是语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思想”方面的原因。不知道刘亦婷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还要混沌到何时?

    我在前面引录过一则刘亦婷写过的日记———《学习负担太重了》,日记的末尾有一段话是说:

    有个家长说:这一代是不正常的一代,这一代是纯粹的考试机器,不会下棋,不会体育运动,不懂音乐,更不懂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一个个立体的人都被学习压扁了。

    刘亦婷的家长好像对这个日记反映的情况刘亦婷的家长似乎故意视而不见。他们觉得孩子的负担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为了高考这个目标,孩子只要不被压垮,弦不断,就一切OK。下面这段话,可以说是“‘刘亦婷培养模式’是反素质教育的”这个结论的最有力证据。

    从婷儿后来的成长过程来看,这番话给婷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她遥远而空泛的人生理想第一次被化解为“争当前3名……保送进重点中学”这样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在整个小学阶段,这个阶段性目标都是婷儿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

    如今为了给中小学生减轻负担,中国很多地方已取消了重点初中,学校也不排名次了。这样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以避免在心理发育阶段反复地体验失败,以至于丧失自信心和追求知识的热情,但对于那些有能力当尖子的孩子来说,却有一种失去近期奋斗目标的消极作用。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133页)

    我们看到,在刘亦婷的家长看来,让孩子“争当前3名……保送进重点中学”才是所谓的尖子生应该有的学习目标,如果没有了这个重点中学的目标,他们的孩子就有如失去了前进的方向。难道我们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为了读重点吗?难道他们不会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去学习吗?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求知是人的本能之一,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刘亦婷的家长怎么会认为一旦取消了重点学校,尖子生就会失去奋斗目标呢?我只能认为,刘亦婷家长所谓的尖子生根本就是一群不懂得以求知为乐的考试机器。

    在应试教育的思维下,刘亦婷的家长根本就不懂得教育为何物,也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他们以为自己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弄了几个素质教育的名词就是在搞素质教育了。实际上,他们的培养模式不仅不是素质教育,而且是反素质教育的。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回归教育本质的教育方式。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在人类生活中呢?因为获取知识、认识世界是人类最本能的、最原初的**,人们有着强烈的愿望要弄明白自然、历史、人类自身的奥秘,于是教育才会产生,才会发展。

    可是,今天的教育已远不是这个样子,今天的教育成了满足人们功利愿望的工具。一位教育学者说过,“当教育真正开始满足人类的求知**的时候,教育才真正有了意义。”我一直认为,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将我们的学生从功利性教育的泥沼中拯救出来,唤醒他们求知的本能,让他们尽情享受求知的乐趣。在教育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普遍的共识,只有这种以兴趣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一流人才。因为只有对一件事情有持久的兴趣,才能做出卓越的成就。所以,让孩子主动学习,充分享受知识的乐趣,才有可能让孩子保持长久的学习、思考热情,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