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节 知识管理与标杆知识
《长大的鞋子: 转型时期中国企业的标杆选择》作者:孙黎 2017-01-30 23:16
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认为“目前真正的控制性资源和生产决定性因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力,而是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知识管理也成为新兴且日益重要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机构通过知识管理来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标杆,作为绩效指标中的核心,正被纳入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管理系统中。比尔·盖茨就认为:“知识管理甚至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务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好让他们迅速地就这种信息采取行动。”
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提高机构的智力或公司智商。“在今天的动态市场上,一家公司需要高超的公司智商来获得成功……公司智商指的是一个衡量标准,看公司能多么自如地广泛共享信息,以及你们公司里的人能怎样善于相互利用对方的思想。公司智商牵涉到共享历史和现有知识。对公司智商的贡献来自于个人的学问,来自不同人员思想的交流。”在《轻资产运营》一书中,我们将智力资产看作公司运营中最核心的轻资产。盖茨就鼓励道:“商界领导人就需要在整个公司里设立具体的知识共享项目,把知识共享变成工作本身一个有机的部分——而不是附加的、可以忽略的虚设。……‘知识就是力量’……力量不是来自于保密的知识,而是来自共享的知识。一家公司的价值观和奖励制度应该反映这个观念。知识管理可以在四个领域里帮助任何企业:规划、客户服务、培训及项目协作。”
知识管理理论对标杆管理的影响包括:
1如何应用对知识的分类实现对标杆的管理
知识可以按照下列标准进行分类:
(1) 接受者:哪类人员可能需要这些知识与经验?哪些人员可以接受这些知识?
(2) 适用性:这些知识与经验的适用范围有多广?是只在局部或当地适用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3) 传递性:将这一知识传递给其他人是否容易?正确地应用这些知识,其难度有多大?它与知识的隐含性相关,隐含性越高,知识的可传递性就越差。
(4) 转移成本:将知识转让或传递给他人需要多少成本?学习成本是否高于创造成本
(5) 内容的丰富程度:这些知识与经验在多大程度上有用,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经过简化之后实用价值将有多少损失?
(6)时效性:这一知识产生了多久?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时间的影响?
(7)可信度:这一知识是否易于测试?其来源是否可靠?
(8)系统性:它是否可以单独发挥预期效应?是否需要其他知识的配合和协同?
标杆指标作为最浓缩的知识,其分类与传递方法也遵循知识管理的途径。在标杆管理中,影响人们的行动,推行高效的工作流程并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巧妙地保持这三者的平衡,才称得上最佳的管理方法。
2如何传播标杆管理的知识
如果将标杆管理看作是一套知识传播的体系,根据知识管理的原则,不同的知识类型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一般而言,可以采用如下四种类型对知识进行分类,并据此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
□易学型标杆知识。
这种知识简单易学但适用范围不广。例如,丽嘉酒店的一名客房预订员知道,Smith先生总是预订禁止吸烟的房间。这一经验很容易传达给其他相关工作人员,但是适用范围非常有限。比如说,不能就据此推断,所有来自Smith先生家乡的人都不吸烟。对于这种可以迅速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最佳的管理办法是把它们汇总在一个人人都能找到的地方,最好是个高效翔实的数据库。
□普及型标杆知识。
企业内部有些知识与经验既容易传授,适用范围又广。如企业内部的人员管理规定、标杆指标的设定等等,就是这一类的知识。对于这类“普及型”的知识,最好是将它们编订在一起,作为基本要求分发给员工,在企业内部推广普及;或者应用软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知识管理也成为新兴且日益重要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机构通过知识管理来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标杆,作为绩效指标中的核心,正被纳入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管理系统中。比尔·盖茨就认为:“知识管理甚至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务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好让他们迅速地就这种信息采取行动。”
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提高机构的智力或公司智商。“在今天的动态市场上,一家公司需要高超的公司智商来获得成功……公司智商指的是一个衡量标准,看公司能多么自如地广泛共享信息,以及你们公司里的人能怎样善于相互利用对方的思想。公司智商牵涉到共享历史和现有知识。对公司智商的贡献来自于个人的学问,来自不同人员思想的交流。”在《轻资产运营》一书中,我们将智力资产看作公司运营中最核心的轻资产。盖茨就鼓励道:“商界领导人就需要在整个公司里设立具体的知识共享项目,把知识共享变成工作本身一个有机的部分——而不是附加的、可以忽略的虚设。……‘知识就是力量’……力量不是来自于保密的知识,而是来自共享的知识。一家公司的价值观和奖励制度应该反映这个观念。知识管理可以在四个领域里帮助任何企业:规划、客户服务、培训及项目协作。”
知识管理理论对标杆管理的影响包括:
1如何应用对知识的分类实现对标杆的管理
知识可以按照下列标准进行分类:
(1) 接受者:哪类人员可能需要这些知识与经验?哪些人员可以接受这些知识?
(2) 适用性:这些知识与经验的适用范围有多广?是只在局部或当地适用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3) 传递性:将这一知识传递给其他人是否容易?正确地应用这些知识,其难度有多大?它与知识的隐含性相关,隐含性越高,知识的可传递性就越差。
(4) 转移成本:将知识转让或传递给他人需要多少成本?学习成本是否高于创造成本
(5) 内容的丰富程度:这些知识与经验在多大程度上有用,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经过简化之后实用价值将有多少损失?
(6)时效性:这一知识产生了多久?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时间的影响?
(7)可信度:这一知识是否易于测试?其来源是否可靠?
(8)系统性:它是否可以单独发挥预期效应?是否需要其他知识的配合和协同?
标杆指标作为最浓缩的知识,其分类与传递方法也遵循知识管理的途径。在标杆管理中,影响人们的行动,推行高效的工作流程并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巧妙地保持这三者的平衡,才称得上最佳的管理方法。
2如何传播标杆管理的知识
如果将标杆管理看作是一套知识传播的体系,根据知识管理的原则,不同的知识类型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一般而言,可以采用如下四种类型对知识进行分类,并据此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
□易学型标杆知识。
这种知识简单易学但适用范围不广。例如,丽嘉酒店的一名客房预订员知道,Smith先生总是预订禁止吸烟的房间。这一经验很容易传达给其他相关工作人员,但是适用范围非常有限。比如说,不能就据此推断,所有来自Smith先生家乡的人都不吸烟。对于这种可以迅速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最佳的管理办法是把它们汇总在一个人人都能找到的地方,最好是个高效翔实的数据库。
□普及型标杆知识。
企业内部有些知识与经验既容易传授,适用范围又广。如企业内部的人员管理规定、标杆指标的设定等等,就是这一类的知识。对于这类“普及型”的知识,最好是将它们编订在一起,作为基本要求分发给员工,在企业内部推广普及;或者应用软件,